在做公开课演讲或定制课程讲授时,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询问现场的女性学员伙伴一个有趣的问题:
以下三个男人,您会选择谁成为未来的伴侣?
A.笃信巫医,有二个情妇,具有多年吸烟史,并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天晚上喝1公升白兰地,曾有吸鸦片史。
C.曾是国家战斗英雄,基本上吃素食,不抽烟,热爱艺术。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员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票投给选项C,因为C听上去很完美。然而,真相是什么?第一位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二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三位是纳粹元首希特勒。
这个小调研启发我们,听上去很美好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倾听需要艺术,我们需要的不是你说什么是什么,即物理性地聆听,而是带有技巧和方法的聆听,即指向性聆听。
有效沟通常常经过“信息编码”-“传输”-“接收”这三个阶段,因为沟通漏斗的存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断被“瘦身”。玩过传话筒的游戏吗?把学员分成两组,讲师告知一个信号给最后一位学员,让学员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递至小组的排头兵,中间的链条越长,信息遗漏的概率越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传导的也是传话筒游戏中的道理。我们心里想的是100%,嘴上说的是80%,别人听到的是60%,别人听懂的是40%,别人行动的仅仅20%,这就是著名的沟通漏斗。比如,我心里想“要保持好的身材,这样站在讲台上更自信”,口头上说的可能是“需要通过运动恢复苗条身材”,别人听到的可能是“她准备要开始大动干戈地减肥了”,别人转播的可能是“她最近减肥,茶饭不思,简直走火入魔了”,其它人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天呐,这个人太拼了,为了减肥,都不食人间烟火,不吃饭、不喝饮料,整天冥想打坐,快成为得道高僧啦”。实际上,我不过是想要适度运动、减少脂肪摄入量,但朋友圈几乎帮我传得神乎其神,就差上五台山拜师修炼了。由此分析,沟通的链条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交互循环的;我们的倾听方式不能是物理性地聆听,不能只关注声波,而应该是指向性的聆听,倾听对方的心声。
正确的沟通模式应当是通过倾听对方的语言,了解其真实的需求、思维模式和情绪状态,沟通的过程应该增加接受、反映、复述三个环节。比如,口头上说的是“我需要通过运动恢复苗条身材”,对方可以通过“你是打算通过运动来瘦身,还是要停止吃、吃、吃?”这样的反映来确认,对方说“嗯,脂肪摄入也需要控制一下”,这时候,可以形成总结并进行确认,“你想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来恢复苗条身材,听上去十分靠谱啊”……
由微知著,指向性聆听的沟通链条建议拟定为
“信息编码”-“传输”-“接收”-“反馈”-“确认”-“再编码”-“再传输”交互循环,每个过程都是有来有往,这才是规避信息遗漏的有效方法。通过确认的方式,让对方产生点头的反应,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创造舒畅的沟通氛围,也是指向性聆听追求的目标。
从冰山模型角度分析,别人说的话只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冰山部分,但真正发挥效用的其实是潜藏在冰山以下的个人价值观,那才是人们言行的总指挥官。按照二八定律,话语的含义作用仅占20%,想要建立更深层次的关联或获得更多的认可,话语背后的意图(价值观)能发挥80%的主导作用。因此,物理性聆听实质上是没有意义的,直达对方想法(内心)的指向性聆听应该被广泛运用。
在这个思想野蛮生长的年代,掌握多一些方法论能让我们更好地与时间做朋友。指向性聆听的艺术案例呈现部分,将在我的课堂上不断电放送,现场讲演更鲜活、生动,欢迎关注马诗敏培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