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鹏,殷鹏讲师,殷鹏联系方式,殷鹏培训师-【讲师网】
珠宝玉石鉴定培训专家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殷鹏:论玉---说和田玉的前世今生
2017-11-28 3135


中国的玉雕艺术孕育于原始社会中晚期,距今已有约5000-7000年的历史,几与彩陶艺术同时,经过了几千年的壮大发展早已经在世界上闻名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的美誉。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视为国粹。

上古的人们在选择和打磨石器时,发现了一些美丽的彩石,它们质地细腻温润,色泽柔和晶莹,中国古人遂称之为“玉”。最初,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丽彩石都被视为玉。中国古代第一部汉字字典――东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和田玉取自天然,是历经万亿年所孕育出来的,毫不夸张的说,和田玉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的存在。和田玉造就了玉雕这个行业,也造就了出无数的玉文化爱好者和国家级大师

“化腐朽为神奇”追求俏色,是我始终坚持贯彻的一个创作方向,人类具备无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但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作为一个玉文化从业者,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弥补在自然创造过程中留下的瑕疵,尽最大的努力去美化这些玉石,赋予它们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天然的艺术品,每一块和田玉原石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缺陷和瑕疵,如何趋利避害,尽量使这些玉石变成完美的艺术品是玉雕行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每块和田玉原石都具有自身的优缺,我们需要通过对每一块玉石进行评判,从料性、器形到玉石本身的皮色特点等等方面对它们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且通过这种考量来决定如何对它们进行完善。盲目的创作是最大的破坏,因此作为一名玉文化传承者,首先需要读懂玉石,需要了解玉石,需要明白它们所能承载的寓意是什么,这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玉石的解读,才能了解到它们适合什么样的创作,怎样的创作才能让它们更具神韵的同时又能遮掩掉它们本身的瑕疵,使它们变得完美。

中国玉文化的底蕴是由不同朝代与不同流派所串联与累计而形成的,历朝历代的玉器都有着独特的用途,由于用途的不同又逐渐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制与图腾。中国玉器在设计创作时,都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且它的雕刻的图案寓意多有吉祥之意,这些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玉雕师的手被赋予不同的玉石,赋予它们不同的寓意和内涵,从而让玉石脱离原始,变得独一无二。玉雕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也会影响到玉雕创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玉雕文化的基石,玉雕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体现。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的不到位,灵感自然就会变少。创作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创作即使工艺精湛最终也只能是有形而无神。

因此,在玉雕创作的过程当中,要读懂玉石,也要读懂文化,利用原石的本性结合与之相符的题材,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赋予它们新的灵魂和寓意,让它们变得更加的生动和完美。套用一句诗“琢玉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个玉雕作品都需要精雕细琢,但是在这背后,更需要是对天然玉石本身的解读和对每一个传统图腾的理解,大自然的沉淀和历经千年的传统并不是只靠着精湛的雕刻手法和工艺就能展现的,尤其是在当下和田玉原石愈加稀缺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用心地去读懂玉石,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创造,而不是盲目的赋予。

“玉不琢,不成器”,但琢玉天成,我觉得才是我对玉雕真正的理解。在当今社会,好的和田玉籽料资源已经相当匮乏,收藏家们也都在做一个转型,从单纯地欣赏玉石本身的质地皮色,慢慢的变得更加注重玉雕的工艺,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也是我认为将来玉雕的发展方向。和田玉原石的整体质量逐渐下降,让我们开始在加工题材的选择上更加谨慎,也开始脱离那种先选题材再选料的固定模式,开始更加偏向玉料本身的特质,题材的范围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更多的是利用玉料的特性去发散思维,做更多的突破,才立意到题材上的全方位的突破。这种变化最显著的地方在于玉雕作品更多的是随形,对很多玉器上的瑕疵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切、磨,开始更多去考虑借、避、遮,这样的做法减少了对原石的破坏,虽然提高了对玉雕工艺的要求,却也让我们在玉雕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更真切更深入地理解玉石,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玉雕作品的质量。玉雕之所以被称为一种工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创造艺术品的过程,而一件作品要成为艺术品,首先需要有神,要生动,要有自己的灵魂,需要让欣赏它的人能读懂它所承载的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这种内涵并不是单纯靠一个玉雕师用雕刻工艺去赋予,而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玉石本身,它是否适合去做这样的一个作品,它本身能否承载我们想要赋予的这样一个内涵,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读玉,去理解,何谓琢玉天成。


“玉不琢,不成器”,但要琢玉成器,须读玉,懂玉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