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达,厚达讲师,厚达联系方式,厚达培训师-【讲师网】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教育,心理学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厚达:每天一点心理学0617(上)
2018-06-17 2547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国]布鲁尔?卡特

禁果效应: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能得到的东西或者是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忽视。

认识“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原本对智慧树上的果实熟视无睹,但上帝着重强调不准任何人偷摘果实,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兴趣,最终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贬到人间。人们把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千万百计地得到手。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空缺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禁果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地把奶瓶扔了。

“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父母: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小故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法国都没有推广土豆的培植。因为,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只因它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医生认为土豆是在土里生长的,由于像附在根上的瘤,于是认为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由于土豆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而会使土地变得贫瘠。所有这些断言和假设为“鬼苹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彻在德国当俘虏时,有幸亲自吃过土豆,从而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鬼苹果”的害处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面对人们的偏见,他一筹莫展。

后来,帕尔曼切决定借助国王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787年,他终于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栽培土豆。帕尔曼切发誓要让这不招人待见的“鬼苹果”走上大众的餐桌!他耍了小小的花招。

帕尔曼请求国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卫队,每个白天都在那块田地严加看守。这异常的举动撩拨起人们强烈的偷窃欲望。当夜幕降临,卫队撤走之后,人们便悄悄地摸到田里偷挖土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每晚,土豆田里都能迎来一些轻手蹑脚的偷窃者。就这样,土豆在法国得到了推广。帕尔曼切终于夙愿得偿。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天天长大,父母会突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想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开始日益明显,很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很多孩子则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其实,对于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并不是表示对父母的厌恶,而是出于独立的需要。做家长的,不能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更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父母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使之能健康成长。

⑴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妄加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如“一定要这样”或“不许那样”等,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⑵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和教师不应太主观,对孩子的威信并不表现在孩子一定要服从命令。

⑶少命令、少说“不”。经常发命令给孩子,会让他们感到太受控制和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经常地否定或者对孩子说“不”,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增强固执的强度。教师还应分出轻重缓急,平时不轻易命令,一旦比较严肃的命令,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必须遵守的事情,也就比较容易服从。

⑷用语言和行为鼓励孩子。常用口头赞扬、满意的表情,拥抱加以赞扬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恰当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当命令和讲道理无效时,可设法转移注意力,用另一种使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