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4日下午14:00,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访谈,锡恩公司总经理,国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做客人民网,谈“国际化的长期策略与短期战略”,一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点击观看视频直播>>>>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系列访谈,今天邀请到的是姜汝祥博士,姜汝祥博士是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曾在国家计委工作,在摩托罗拉担任过战略规划经理,2001年出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经理培训中心副主任,2002年获中华海外十大创业人物,现任锡恩公司总经理,国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博士您好,欢迎来到人民网,和人民网网友打个招呼吧。
姜汝祥: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谈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我知道姜博士对这个问题也深有研究,据我了解,您对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追赶国际化潮流,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另一类是真正想通过国际化改造而使得企业获得平衡和突破。您能就这个问题跟我们讲一讲吗?
姜汝祥: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企业发展上一直有两股潮流,一股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大势,我们讲就是抓机会的这一批企业,还有一批企业在战略上的选择,比如最简单的,在20多年前,冰箱、彩电流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做了冰箱厂,这就叫“赶潮流”,就是所谓的“为赋新词”,去讲各种各样的话。还有另一类,就像张瑞敏、柳传志、李东升等等一批企业家,他们发现未来中国企业会走市场化的道路,所以就出现了张瑞敏在很紧俏的时候砸冰箱,出现柳传志放弃汉卡来做贸易,还有李东生,虽然没有工厂,但是他们开始走品牌的道路。
这时候发现中国企业发展一直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抓机会,还有一类在战略上做选择。改革开放到了今天之后,大家都知道最大的一个潮流就是中国融入潮流,就是WTO加入之后,中国的全球化。包括这次奥运之后,大家看到的浪潮,浪潮是两种潮流,一种是抓机会,既然大家都说国际化,我们也国际化吧。所以这时候很多公司都在谈国际化。还有一种是在战略层面上探索,中国企业发展未来战略性的选择,这个战略性的选择,就是当年张瑞敏砸冰箱,柳传志做贸易,或者TCL做品牌等等一样,它和中国企业五年和十年的必然出路,在这个地位上做的,所以这个叫做国际化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大家看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或者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联想、海尔、TCL、华为、万科等等这样一批企业都在做这个选择,这是真正的国际化。因为这个国际化的道路意味着如果我们中国优秀企业不走这条路的话,未来五到十年,基本上对于我们来讲就是面临灭顶之灾。中国已经融入全球了,而且全球五百强大部分都融入中国了,在这样大背景下,优秀的企业像运动员一样,不去参加奥运会,不去参加世界杯,你的未来其实是没有出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国际化道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两条:一条就是有人抓机会,另外一条就是把它当成一种战略或者当成一种必由之路,或者当成一种突破,也就是说不突破就没有出路。这样就构成了两道风景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变化以后,这个时候就像潮水退下以后,我们知道哪些人没穿短裤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当外汇储备,我们的人民币升值等等国际贸易对中国的形势严峻以后,真正国际化的企业,像华为、TCL、联想,大家看得出来他们认认真真如何一步一步地面对这样的形势。甚至他们对这些困难,对于这种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反是抱着拥抱的姿态去做的,反过来赶潮流的就是喊,说这个不行了,那个不行了,好象活不下去了。
主持人:您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怎么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我也看到您提到过这么一种说法,您说中国企业成功发展20年后,在国际上遇到的挫折是“更年期之痛”。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呢?
姜汝祥: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知道更年期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女孩子变成女人,然后慢慢退出生育期,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时候我们就叫更年期。这就表明中国企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里面,已经要完成一个转折了,这个转折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过去的企业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经济增长环境里面,这个高速经济环境的特点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比如说,在30年前,只要你能够搞到冰箱、彩电的票就可以卖得很好,或者就可以生产得很好。在20年以前,只要你做广告,就会卖得很好。在十年以后,你可能做一个好项目,比如做房地产、汽车,就会很好。所以大家就会发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需求释放型,这个需求释放型的意思就是说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大量的需求被压抑了,比如我们家庭的消费被压抑了,住房被压抑了,汽车被压抑了,所有的事情被压抑了之后,改革开放30年,我们走市场经济道路,这个需求就释放出来了。释放出来以后,中国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长大了。所有的企业都热衷于如何通过市场的营销,通过市场的各种变化,获得机会来发展。
但是国际化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我们去看国际化的消费产品和中国消费者不太一样,中国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被压抑做释放的,或者中国经济是总量的发展,是快速增长的,但是国际的消费者不是这样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美国的消费者,他们可能在差不多80年以前就开始买汽车了,他们可能在50年前就看电视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住房、汽车等等大家热衷的消费产品,对于欧洲、美国这些消费者来讲,他们本身就是这个东西的消费者。
主持人:他们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
姜汝祥:他们成熟了以后,这时候跟他们做生意就不太一样了。这就是我说的国际化。也就是说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我们把产品卖到国外,那叫“出口”,那不叫“国际化”。所谓的“国际化”的意思就是说,你有没有能力让美国的消费者、欧洲的消费者,甚至非洲的消费者,甚至亚洲其他各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你的产品,而他们这些消费者和中国的消费者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是国际化。就像我们讲的,一个外国人到了中国之后,真正能不能卖出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未必是产品好不好,而是他是不是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时候大家可以发现麦当劳在中国定义成小孩的产品,在美国完全不是这回事,这就是国际化。也就是说麦当劳到中国之后,不是像美国一样的产品定位,把他们的产品做成蓝领或者工人的,或者一般人的快餐需求,而是完全把它变成中国家庭消费的,特别是小孩消费的需求。同样中国的消费者,比如TCL到国外以后,或者联想到了国外以后,面临的就是真正的国际化,也就是说产品没问题了。坦率地说,TCL的产品、联想的产品,在技术上、产品的性能上,和国际主流产品没有什么区别,道理很简单,这两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为什么又会像TCL、联想在国际化中遇到问题?道理很简单,过去中国的消费群和国际的消费群是不一样的,这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就很正常。大家知道卖一个产品简单,但是要认识一个人是挺难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了解他的消费需求,懂他的价值观,这一点我们也很高兴看到,TCL、联想、华为、海尔等等这批企业都在国外花了很大的力气研究消费者,特别是TCL在欧洲做了很多消费者研究,我觉得这对中国企业是一笔宝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一句话,国际化的本质是消费者的国际化,不是产品的国际化。也就是说谁了解了消费者谁就国际化。如果你不了解消费者,哪怕你的产品卖得再多,那很有可能其实你是不懂国际化的。过去有一家很有名的企业,卖了很多的产品,外销产品占了它的产品的一半,但是它的产品是OEM出去的,找一些国际大渠道商卖出去的。这就意味着他不懂客户,他只懂产品,这样的公司严格上来讲叫出口,我们不认为它们是国际化。
主持人:希望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核心意识,产品国际化不是国际化,一定要消费者国际化才算国际化真正成功。
姜汝祥:国际化成功了,什么叫成功了?可以很清楚地说,美国的消费者是怎么样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欧洲的消费者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你的国际化就成功了。
主持人:之前我们的访谈提到过这么一个观点,国际化是我国的企业应对冬天的一种策略,您又是怎么看的?
姜汝祥:我不认为国际化是一个应对“冬天”的一种策略的提法。假设它是应对冬天的策略,如果不是冬天它不就需要了。TCL的国际化、联想的国际化都不是在冬天的时候,TCL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两三年前中国的彩电形势和中国的消费没有问题,中国的家电企业活得蛮好。反过来做一个比喻,TCL如果不国际化,我相信它一定不会ST,我相信它一定不会有那么大的亏损,我相信它在国内的日子不会比国内的其他厂商差多少。
但是为什么它要国际化呢?这就回答了国际化实际上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某一种特殊境况下的一种选择,国际化本质上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讲一个企业本质上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足够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你有足够的实力,就像运动员一样,就能在这个赛场上立足,就是有一个理由能够成立,就是你的实力比别人强,跑得比别人快,实力强和跑得快是有环境因素的,你说是在中国跑得最快,还是全球跑得最快,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发现,当中国打开大门,融入全球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的时候,我们觉得任何一个小区域的NO.1其实是没有意义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走出去,别人要进来的。假设像过去一样关起门来,也无所谓,反正中国第一就是第一,因为我们和世界不交往,但是现在我们和所有的全球公司都在打交道,你不出去人家会进来,就像比赛,你不到人家那里比赛,人家要到你这里比赛,你要想活下来,或者你要想在未来能够在这个市场立足的话,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国际化的背景或者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去做,这个时候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