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
但是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 2.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4.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管理水平低等等。 探究“中国制造”崛起的意义,是喜亦是忧。就中国而言,喜的是它代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崛起的代价相当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心
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低下,两高两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制造模式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这些产业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相悖,也不符合我们特别强调的工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因此,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二、 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困
“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现象。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尽管中国制造业令世界瞩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中国目前只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由大到强问题还很多. 对于制造业来说,最大的特征就是制造业的产业链都相对较长,上下游涉及到的行业都会有好几个,不管是加工型企业还是制造、设计型企业,其主要流程为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循环。其中,产品的生产制造,从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购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产业链长、社会大生产分工协作度高。
我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要回答“中国制造”怎样才能升级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途径。
一)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与隐忧
1.中国制造的优势来源分析,“中国制造”主要靠以“廉”取胜而非以“精”取胜。
2.中国制造的产值创造主体分析,“中国制造”在相当程度上只能称为“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而不等于“由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
3.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布分析,“中国制造”在相当程度上只能称为“中国组装”(Assembled in China)
4.中国制造的增值回报分析,“中国制造”仍处于产业的低利润区。
二)中国制造业的差距与潜力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低下主要体现在行业准入门槛低,先期资源投入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白热化,劳动力密集,产品属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最低端等,我们可以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一个人的笑脸,也就是微笑曲线理论,产品研发和营销品牌处与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就是最高点,代表着高附加值;而生产加工制造则处于曲线的中间,也就是最低点,代表着低附加值。同样郎咸平也有一个类似的“六加一”大物流理论,“六”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一”指加工制造环节,产品的价值增值绝大部分被“六”占有,而“一”得到的不过是残羹冷炙而已。
1. 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系统两端弱,微笑曲线不微笑。
2.组织结构、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三部分构成与企业规模和发展的不适应
3. 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战略管理程序,指挥系统高度人治化
4.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导向而非最大化价值导向
5. 产业结构低下,两高两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传统制造业现状分析
传统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传统制造业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在新形势下在其发展中企业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融资困难、信用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包括、硬件基础、管理基础,仍然表现为“弱、小、散。”等。
1.服务应用平台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2.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3.供应链管理不完整企业应变能力差
4.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5.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
6.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不完善
7.管理制度缺乏以及人治现象严重
8.管理工具落后
9. 现代管理思想应用落后
调查发现,现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无非是:外因,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终端维护成本增加以及不可预测的政策风险等问题;内因,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浪费严重、人员异动频繁等直接导致的企业利润逐渐萎缩。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精细管理消除企业的浪费,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的宏观调控。同时高效精细制造可节能降耗以解当前能耗之急。转型升级-国家与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的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