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王忠诚讲师,王忠诚联系方式,王忠诚培训师-【讲师网】
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忠诚:理念的重要性——再谈父母教育
2016-01-20 11622
2014年9月3日。上午,九时,青岛二中分校,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家风教育座谈会。一大早驱车来到青岛二中,这里是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家风教育座谈会。会上,青岛市教育局领导谈了青岛市家庭教育的做法,本人很有幸做了交流。交流中,我结合近几年的讲座,谈了我的观点和认识,得到了入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且还要了我5本《你会教育孩子吗?》一书。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指导则是以家长为教育对象,指导的目的是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从而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4:2:1的家庭新格局。由于年轻父母工作忙,多数的独生子女由双方老人带,更有一部分孩子由于老人过分的呵护、宠爱。另外,下岗职工的子女,流动人口的子女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生活环境的狭窄无规律造成了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表现为骄横、无礼、胆怯、无自主性、无创造意识等。诚然,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是,他们终有一天要长大,要溶入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如何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成为立于社会不败之地的顶梁柱呢?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就是要使整个社会、每个家庭动员起来,加强家庭教育有效地指导,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看似简单,但是蕴含着极大的潜力。一个人的生长,离不开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父母要有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有这样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许多孩子小时候拿过家中东西,有经验的父母会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1、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2、孩子的潜力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六、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它人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七、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其实,简单的事情,我们父母往往做的复杂了。正如下午我在古庙小学为家长做的讲座一样,我们只当好孩子的朋友就够了。说道讲座。上午结束了座谈会已经是12点多了,匆匆忙忙吃点饭,有急急忙忙驱车往城阳赶,由于路堵,到达古庙小学刚好2点,总算在预计的时间内达到了。讲座中,我依然对一年级的家长做了题为《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讲座。许多父母说,孩子上学几天了,还是不适应,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新生入学不适大致有“四种现象”:一是缺少准心理备,对小学学习因为家长“说法”的误导而背上精神包袱甚至产生恐学情绪。二是合作意识淡薄,与伙伴相处存在问题。三是生活习惯不好,早上起不来,早餐不吃就上学。四是对学校无概念,对学习心中无底。 一年级新生迈入小学校园,与孩子的表现相比,很多家长显得心事重重,家长太过忧虑,容易使孩子产生“入学不适”。新生家长应调整好心态,在心理和习惯上引导孩子,使他们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新生开始了学校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家长要帮助孩子起好步。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需转变,要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向,这不是一般的多识几个字、多算几道题就能解决的,而要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做好引导,让孩子迈出的人生重要一步坚实有力。  家长要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吓孩子,而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比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等,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等,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这些变化。 家长要帮孩子逐步改变作息习惯。幼儿园有较充分的午睡时间,而小学则没有,所以应合理安排孩子的起床洗漱和晚上睡觉时间。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循序渐进训练从小事做起,如让孩子每晚整理书包,带齐课本和作业本,带好学习用具等。一年级新生家长要重视孩子回家做作业的习惯养成,虽然这一阶段作业基本为口头作业,但不拖拉、不马虎、不畏难等学习品质,是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家长还应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上课举手吗”、“作业拖拉吗”、“字迹端正吗”、“碰到学习困难会产生焦虑吗”等情况,和老师共同加以引导。一天下来收获颇多,尽管累,但是想想充实的工作,累的字眼便荡然无存。期待着更多的精彩来到!不是吗?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