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与真伪的辨别
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一种轻理论而重实践的倾向,认为学者专家们都是纸上谈兵,中看不中用,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才是真东西。甚至一些实战派的培训师也宣称“千理论万理论,不如实战一点论”。于是,理论型的培训师轻蔑实战派的,实战派的培训师看不起理论派的。“文人相轻,互相倾轧”的现象时有发生。
管理理论无用吗?绝非如此!
人类曾试图绑上翅膀模仿鸟类在天空飞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就只有在流体力学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下,清晰地说明螺旋桨为什么产生升力时,人类才真正能够飞翔。这就是理论的作用。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是首先成功于理论设计。无数事实证明管理也是如此。
那为什么会有“理论无用”的奇谈怪论呢?真正的原因在于:
1、“伪”理论太多,而且企业也缺乏鉴别“伪”理论的能力。
2、管理理论无用,是因为从来不去思考理论的作用。
3、企业老板急功近利,只追逐“现得利”而忽视“长久利”;
4、一些“师”们投老板所好,极力吹捧“经验有效论”。
5、很多“师”们以市场行为鼓吹推销自己的“理论”,使企业雾水满头、莫衷一是。
6、有些“师”们自创一些所谓的“理论”,的确无用,因为近乎谬论。
曾有很多初级管理者向我抱怨说,他们很想钻研管理理论提高自己,但是关于管理的书太多了,读不过来不说,有些理论实在令他们感到迷惑,真的假的都有。
那么,象他们这样的初级管理者,怎样才能辨别理论的真伪呢?
首先,要认识理论诞生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观察并描述现象,在商业方面,这种现象可能是市场中成功或失败的产品。第二个阶段是将现象的方方面面分门别类加以整合。比如,将多元化战略分为垂直和水平型两种。这种分类可使管理和研究人员对那些复杂的和令人困惑的现象加以梳理,从而突出最有意义的差别。第三阶段即提出一种假说,解释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并分析原因。
要根据这三个几段来判断市场上兜售的各种理论是否可靠。尤其是要对作者的年龄、经历、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解。
其次,要结合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加以深入的思考。这要包括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凡事符合客观实际的就是应当重视和应用的理论,否则不予理睬。
再次,要看某种“理论”是否过了头,如果绝对化了的,那就是“伪”理论,比如“绝对管用”、“想致富您就来”、“成功的几大几大法则”、“不得不看的什么什么”、“秘诀、秘笈、秘密、密钥”之类。如果是可以继续探讨和完善的,就是值得重视的理论。
最后,不要轻信“导师”、“创始人”、“发明人”、“亚洲第几”、“世界第几”、“十大、三大”、“超级、顶级”之类人的自我鼓吹的所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