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强,安新强讲师,安新强联系方式,安新强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安新强:儒释道文化批判
2016-01-20 46657

孔子以及儒家代表人物虽然没有像老庄那样对自然、对人生有着认真的思考,但在社会伦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维护专制秩序是十分有用的,所以历来得到了专制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类,形成了专制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

后人解释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强调等级观念,而是说“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那么,什么是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呢?“三纲”解释得很明白:“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不是等级制度是什么?这里面哪有一点平等可言?

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要服从“天子”;一个地区的所有人都要服从“父母官”;一个家庭的所有人都要服从“家长”。从家庭到社会,都是分等级的,都是受控制的,从来没有什么人格上的平等。

“父为子纲”,强化了家长在家庭中的专制权力,由此衍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儒家用了些奇怪的字词来细分家庭成员的感情,如,子女对父母曰“孝”;父母对子女曰“慈”;夫妻之间曰“敬”,兄弟之间曰“悌”……而唯独没有爱。

这里只评说一下“孝”。这个无法译成外语的奇怪的字是什么意思呢?

孝,看字形,是“老”字头压在“子”头上。这里面传达的意思没有爱,而是要求子女顺从老子,所以孝一般与“顺”组成“孝顺”一词。孝文化带给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儿女要无条件顺从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毋庸置疑的!

孝文化的实质真是仅仅局限于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儒家的重要经典《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知,仅仅孝顺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初级阶段。更高级的孝,是“事君”,即孝顺君主,这才是统治者提倡“孝”的目的。至于最高阶段“立身”,其实只是“事君”的结果。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臣是不是能够“立身”,全靠“皇恩浩荡”。 “立身” 貌似“孝”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虚晃一枪,意在遮掩“事君”这一终极目的。所以说,孝文化的实质,就是忠君,就是为了维护专制体制。

《孝经》说得也很明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也就是说,你对父母孝顺,也会对国君忠顺。于是就有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子”就一定是“忠臣”吗?这也是一种不讲逻辑、毫无根据的推论。王莽是一个大孝子,“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汉书·王莽传》)但他后来却篡了刘汉皇位,他是“忠臣”吗?

自汉高祖之后,西汉皇帝死后的庙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武帝,其实应叫“汉孝武帝”。“以孝治天下”便是从汉孝武帝开始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政策叫“举孝廉”,就是让地方官推荐当地的“孝子”出来做官。说是“选拔”,其实有选拔权的不是人民,而是各级官员,实际上仍是上级任命下级的委任制。

是否孝顺,很难制定客观标准,仅是一个还有浓重主观色彩的道德判断。“举孝廉”的决定权,由各级官员掌握着,这就为吏治腐败大开方便之门。于是,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而成了朝廷命官。有趣的是,社会道德不仅没有因为朝廷大力提倡“孝道”而得到提升,反而更加堕落,汉代民谣云:“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便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当忠与孝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呢?当然是舍孝尽忠了。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就成了那些正人君子们舍亲尽忠的借口。

应该承认,由倡导“孝顺父母”入手来弘扬奴才文化,是非常巧妙的,一下子就能深入人心。做父母的,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孝顺?做子女的,谁敢说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必担心有人出来反对和质疑。如果有人胆敢质疑孝文化,扔给他一顶“不忠不孝”的帽子,就会将其压垮。三国时的才子、“圣人”的后代孔融,就因提出了个“父母于子女无恩论”,便被曹操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罪名杀掉了。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