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罗明讲师,罗明联系方式,罗明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罗明:罗明励志教育简介
2016-01-20 45610

励志教育的概念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信念教育

  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教育。
  信念是对观点、对人或对事的一种坚信的状态。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信念有时是由目标产生,有时是由信仰产生,有时是由兴趣产生。总之,信念是一种念想,而且坚信。励志教育的核心,是我们给学生什么信念。这种信念首先是前面讲的“志”,当然还有自信,还有道德。“我是最棒的”,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讲文明我能有礼貌”,“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华魂”,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
  激励就是通过外界对人的刺激和影响,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要素有需要、动机和目标[①]。教育激励是教育者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人才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②]
  在教育激励中,信念就是学生对教育目标的坚信。通过教育激励,我们要让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信念。
  前几年,山东有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起床喊誓词、跑操喊誓词、课间喊誓词。这种激励产生了一定程度激励作用,很多学校竞相仿效。几年后,这种以高考为目标的激励被教育厅叫停。之后,对励志教育,人们的认识停留在考大学上,认为教育励志就是举拳头喊口号,就是考北大清华,就是精英教育大众化。
  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会贻害学生。我们的励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激励。而这种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且兼顾社会需求的。
  还有,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信念。这些刺激,对人尽管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为学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为狭义的爱,以及“恨情仇功名利禄”,考虑的主要角度是个人,没有兼顾社会。只有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确的。当然,广义的爱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导的。
  信念需要培养,以致铸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现阶段。
  课题组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教育激励理论和道德认知的“顺从认同内化”理论,采用了“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阅成长记录”为主的“导师每月三大步”,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班级课程体系”,等等。这种模式,简单而独到,成效明显。

励志教育是道德教育

  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教育
  在励志教育的实践中,课题组把学生必须接受的道德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四大步模式”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科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实施。因为德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首先,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这个用的非常频繁的“德育”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对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根据德育的概念看来,课题组根据《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德育课程大纲,把德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成序列的编排成以励志信为主导的德育读本《我们有话对你说》,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就是一个德育过程,是课题组推广的主要德育模式。课题组认为,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比如爱国、诚信和责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质,无需论证,我们必须让学生无条件接受,通过“顺从-认同-内化”的科学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课题组把这些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励志信的神秘感,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的办法,采用集体朗读励志信的做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论上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德育成效也较明显。
  在孔子故乡曲阜的曲阜一中,对5000名在校学生实施了三大步励志教育,半年后,对5000名家长进行了“曲阜一中励志教育普查”,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三大步励志教育非常赞同的占93%,93.1%的家长认为孩子“变得自立、自强、自信”或者“学习勤奋刻苦,成绩明显进步”,95.2%的家长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等方法可以“唤醒孩子的良知,激发生命潜能”。
  根据德育的概念分析和实践数据证明,我们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三大步育人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很好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结合励志教育,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③]
  教育一定要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德育过程,如果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那一定是反德育。所以,课题组倡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兼顾道德教育和学生成长。当然,“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也是针对学生“被成长”“被考试”和“被学习”等严重的教育乱象。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赋予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励志教育是赏识教育

  励志教育是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结合的教育。
  我们谈到励志教育,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对学生在挫折中的教育,在挫折中如何产生自信和坚定信念。但是,励志教育一定要以赏识教育为主,只有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自信。而且学生在挫折中,教师的赏识更重要。
  励志教育之“励”,主要意思是勉励、激励,是激发和唤醒。因此我们的主要教育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赏识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说明能在教学中进行以“激励和鼓舞”的赏识教育是必要的。
  在励志教育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提法,比如“你是最棒的”,在商界有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提法,等等。这些提法都是较具体的人生价值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是极有必要提出的是,这里的“最”,可以不是第一,将来也可以不是。但是如果经常这样讲,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提法,是不是志向,是不是符合逻辑,似乎不是特别重要。这种提法的激励和鼓舞效果却是重要的、公认的。
  总之,励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广义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
  励志教育不可以走偏,不可以成绩为上成绩唯一,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给以肯定,给以激励和鼓舞。

志和励志

  关于励志教育的概念,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励”和“志”。首先是“志”,我们要立什么“志”,是考大学的志向,是发财的志向,是升官的志向,还是什么其它的。其次是“励”,这个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解读成“砺”,是磨砺、砥砺的意思,是个人行为;另一种解读是字的本义“励”,就是激励和鼓励的意思,显然是教育行为。从励志教育的总体来看,应该是两种意思都有,即个人砺志和教育砺志。
  谈到“志”,人们更多的想法是“志高存远”,“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志”要高要大。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且几乎是全部,大家都有这样的志向,是不现实的。就是说,精英教育大众化是错误的。但是,肯定一点的讲,人是应该有“志”的,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有精神,而精神是人之魂。
  那么,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志”。这个问题,涉及到“三观”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根本的总的看法,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基本判断。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的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种世界观,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人各有志”,但是我们从“三观”中,提取出对所有学生普遍适用的“志”,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普遍适用的“志”是一种方向,和个人的理想有些区别。那么,如何让这种“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应该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可以肯定一点,“志”一定要和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才有这种力量。
  课题组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提出“我的未来一定是流星花园里的美好,我对社会的贡献无人可比”“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一定行”等。个人的未来,让学生想像的非常好而不是吃一辈子苦,让学生认为人生就是非常美好的,从而去追求。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将来,一定会很有能力,自己好还能帮助别人,而不是啃老、索取、抢夺和贪污。这是非常好的“三观”教育,是学生很好的“志”。我们不管将来是什么志向,都要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奉献。如果是发财的志向,就要考虑纳税和公益;如果是升官的志向,就要考虑为民和为国。
  高考可以励志,不可为志。高考为志,必然导致人生误区,贻害学生。但是由于高考是中国社会的重大教育制度,必然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回避肯定是错误的。就像车祸和天灾可以励志一样,高考同样可以励志。所以,我们提出了“高考励志”的观点。

励志育人的紧迫性和时代使命

  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以下分析三点:
  社会思想功利化,思想教育无味。
  
为什么思想教育无味,因为社会思想功利化。在社会转型期,我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享乐、拜金和功利主义等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金钱和功利面前,有的人丧失自尊和民族自尊,丧失荣辱和社会责任。更多的人没有信仰,依靠网络游戏和电视节目充填自己的思想。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而我们社会和学校的思想教育呈现形式化和无力的局面。因此,对时代提出强烈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在对社会的思想教育上,更集中在学校教育上,焦点集中在教育的实际效果上。
  学校德育形式化,德育成效微弱。
  
十多年来,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学校。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所有的政教主任和级部主任反映,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越来越难管,而且越管越差。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经常得到两个非常“恐怖”的回答,一是“没必要”,一是“无所谓”。淄博某中学的一位级部主任在“全国励志教育现场会”上,对学校德育这样讲:
  “现在的学校,
  “第一,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我校招收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是很好,有些学生甚至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高一上学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进行纠正培养。第二,学生学习动力差。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又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品质不坚定,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消极应付,甚至逃避。……是不是说有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应该说,这里面还缺少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愿不愿意学,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第三,任课教师逐渐脱离德育教育的轨道。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双重责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尤其是高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教学成绩上,与学生的课下交流比较少,即使有交流,也更多的是在学习层面。由此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学生需要老师的教育和引领,不仅在学习层面,在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更需要得到关心与帮助,学生的这些需求无法满足;二是教师长期处于“教书匠”的状态,无法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意义,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四、班主任工作不堪重负。很多任课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就是班主任的事,甚至在自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比如学生纪律、不交作业等问题都找班主任解决,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了。任课教师德育教育职责的缺失,导致班主任工作负担不断加重。当一个班主任面对五十多个学生时,如何能够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这位级部主任,从学生到班主任到任课老师,从习惯养成到自主学习到教育管理,对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们清楚看到了学校德育的严重问题。这种问题的日益严重,在拷问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及时推出解决办法。学校德育的紧迫要求是:有效德育,励志育人。
  应试教育文化化,素质教育无力。
  
文化是既成的顽固的。肯定无疑,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文化现象。应试教育的文化背景像一个恶魔一样,在鞭打着我们的课程,在控制我们的教师,在诱导我们的家长,学生的天性被无情的吞噬。教师和家长,成了应试教育这个恶魔的帮凶,学生是应试教育蹂躏的对象。应试教育无视德育、无视素质教育、无视学生成长,在顽固的左右着教育。尽管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得很德育很育人,但是,实质上还是受应试教育文化控制着。就像抽烟喝酒一样,应试教育存在的理由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诱惑,文化的因素更大,尽管我们知其害且治之。
  因此,励志教育的成功之处,不但在于立志和励志,给人以方向和精神;更在于没有回避应试教育的文化现状,重视学生成长的同时,正视成绩。
  意识形态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基础作用,而学生教育又是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从社会转型期我们存在的严重思想问题和学校德育存在的严重问题看,从应试教育的现实看,励志育人非常迫切,肩负者强烈的时代使命。“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guī yī)学,让生命自己行动”[⑤]。突破应试,励志育人,让学生用自己力量的成长,势在必行。
  

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励志教育的方法较多。其中,“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理论、价值内化的顺从认同内化理论和多元职能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使用学生励志教育每日三大步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应该讲,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学校励志教育模式。 
  
  励志教育以爱国为主旋律,让学生成人和成才。励志教育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主要教育手段是通过积极心理暗示进行赏识教育,通过三大步模式进行理想教育。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