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也开始怀旧的时候,60后的怀旧,只能叫怀古。荆方笔下,60后所经历的一切,比如排队买带鱼、有线小广播、争吃猪油渣等,对于80后、90后来说,简直就是史前期所发生的事,其匪夷所思程度,足以令他们把60年代称为‘60纪’。但如果想真正了解父母走过的路,这本画册,便是最好的月光宝盒。”
我给荆方的画本《我是60后》写下了这段封底推荐语。微博上有网友说:“我怀旧,是因为我看不到未来。”这么悲催的话,应该出自80后或90后,因为60后的未来就“活跃跃”地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他们的下一代:90后。60后的怀古,也因了这“未来”,在自恋之外,有了更多负载。我们看张艺谋用《山楂树》怀古,不遗余力将苦难年代净化、美化,潜意识深处,他其实跟那位鼓吹“处女膜是女方最好的陪嫁”的政协委员一样,不过换了一种羞答答的方式,将一种腐朽的价值观灌输给普天下的女儿们:妞,一定要保持童贞啊,不要轻易就给了那些愣头青们噢。
除了这些难免的自恋、徒劳的教育之外,60后对童年往事的津津乐道,也有“我家祖上也阔过”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这种心态微妙又复杂,一来,90后的幸福生活,是60后给创造的,60后骄傲的同时,也会有生不逢时的哀叹,进而羡慕、妒忌,为求平衡,就会用“看露天电影的快乐不亚于现在看3D大片”、“猪油渣的好吃不亚于披萨”等调调来自我安慰,甚至会说“玩网游哪有我们当年玩打仗过瘾”等。
懂事的90后,对父母这些“粉变态”的怀古会持理解、甚至悲悯的态度,有孝心的,还会作无限神往状,“唉,可惜我们现在再也吃不到猪油渣了”!乖张的90后,则会不屑、鄙视,更夸张的则说:“歇菜吧,现在要让我们跟你们当时一样,我们还不如去屎!”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说上天入地,怀旧总有些许悲凉的况味,但我们又总能从悲凉中一窥当下的悲哀。《我是60后》中有一则,画说70年代初全国疯行“打鸡血治百病”,“这一下,全国的小公鸡可遭了殃。打鸡血必须用‘青年’小公鸡,抽取其腋下血管里的鲜血,趁热打到人的屁股上,这才能有效。”画面上是某门诊前面,一人抱一鸡排队等打鸡血,鸡飞人跳,一地鸡毛——先别笑,联想不久前风靡全国的“绿豆治百病”及抢盐风波,你还笑得出来吗?
另一则《悄悄喜欢女特务》,则更令人唏嘘。60后都有共识,当年的电影、小人书等,只有地主婆、女特务等反面角色才有女人样,荆方回忆说:“当我刚刚开始建立审美观的时候,我就鬼迷心窍地喜欢上了电影、小人书里的女特务。粗眉毛、大嗓门的铁梅、江姐让我敬而远之,妖冶风骚的女特务却让我喜闻乐见。”对这些坏女人的喜欢,使荆方“惭愧地发现,自己很同情那些被女特务拉下水的人:这样的女人和她所带来的生活,确实让人很难拒绝”。这段图文让90后看到,又会像见到火星人一样惊叹:“不是吧?我们看到的女党员、女英雄,肿么都那么性感啊?”的确,从《风声》里的周迅,到某部红片里的汤唯,特别是前不久在网上疯传的由某艺术学院女生扮演的“江姐”,都是个顶个的让男观众流鼻血——还别说,每看一次玉体横陈活色生香的江姐受刑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就加深一层。
面向未来是主旋律,怀旧才是非主流。从怀旧中反观社会的进步,下一代就不会“悄悄喜欢女特务”——这样的进步,我们也“很难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