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及其他诸子,包括释迦摩尼、耶稣基督、苏格拉底等西方圣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食粮,可活着的时候物质都很匮乏,也可理解成他们有意远离物欲以求的精神上的平静和提升。实际上物质和精神不应该是两级,应该是完美的结合。
当今商界,儒商,或是BUSINESS YOGI(感悟天道的商人,如松下幸之助、诺贝尔)应实现二者的结合。这一任务很艰巨只有当代有识的商人去发扬光大了,实际上人们富裕了以后才发现,还有另一个高山要爬。孔夫子关于治国早就有论述,让百姓先富起来,然后教育他们仁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人类意识的提高是随着物质的发展而相应提高的。地球上的商人应明确自己的使命,赚钱要有伦理,用钱要有尺度,回馈要有方向。人的目标都一样:死亡,只是呼吸时做的事可以不同。我所观察的商人们大多为了生意的场面山珍海味、名酒佳肴,私下里也到处找可口的面,甚至蹲在星级酒店里喝方便面。当然也有王永庆这般为了节省豆浆,要商家把豆浆和鸡蛋分开,自己放以便多喝一口豆浆的豪富,节俭是人类对天道无偿给予的尊敬。
不富的人也大可不必仇富,因为人死时财富都留在地球上。死而不亡的方式就是行善积阴德,亦或是留下些符合规律的精神结晶,留下一个名字和形象要后人不断地想起。不知何时中国人开始媚外,说到慈善马上想到巴菲特和盖茨,说到为社会回馈就联想西方的NGO,或基金。中国人忘了大约2400多年以前就有个范蠡两次罢高官(国家总理级),三次裸捐归零。国人们开始为富二代、官二代操心,殊不知河南巩义县就有个康百万,持续富裕12代,长达400多年,家训便是“留余”: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官二代和富二代都是缺少家训和德基,治理方法很简单,尊道奉德讲伦理,说简单点就是要行善积阴德。其实一个民族的强盛也同样如此,单一的经济指标绝对无法实现民族的复兴,十八大提出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民素质讲到根上了。还是不要高喊第一、第二了,抓紧功夫练内功是要害,国家、组织、企业、团队、家族、个人都一个道理,在根源上下功夫,载什么种子结什么果,道理十分简单。“积善之家有余庆,既不善之家必由余殃”。
补课吧,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不知何时变得这么似乎没文化了,这么没有自信,总是想着向别借智慧了,连讲国学、国学与管理都是台湾的讲师占了先机。赶快行动吧,复兴的第一课是补中华文化课;科学发展的第一课就是尊道奉德,按自然规律办事;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课就是认知天道、地道、人道和现代需要的商道。小康和大同社会中华圣贤们早有论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月月成长,年年有余。中华民族的子孙,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