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浅谈区块链与新工业革命
2018-06-16 2381

      这段时间我接触了区块链,虽然理解还是粗浅的,但是体会却是深刻的,结合我在新工业革命(工业4.0)的研究工作经验,我希望谈谈自己对两者如何相互影响的一些思考,或者现在只能说一些猜想,抛砖引玉,供方家斧正。

        先说区块链,不管关心不关心比特币,区块链越来越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在今年02月26日用了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三篇重量级的文章,《三问区块链》、《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做数字经济的领跑者》,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区块链技术及其发展前景的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对区块链的发展既然监管也要发展应用,这是很明确的政策导向,大家不应该再对区块链视为禁区,避而不见了。抛开利用区块链搞非法集资这种擦边球,区块链还是大有用途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而在我所研究的工业4.0领域,到底区块链应用的切入点在哪里?区块链是不是新工业革命的必须配置? 这是我希望在这篇文章里面探讨的。


      我希望先来谈论第一个问题,区块链到底是不是新工业革命的必须配置? 我相信这个问题当前还是很有争议的。为了能得到一个更加公允的判断,我想还是要对两者的内涵来做一个分析比较。什么是新工业革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的改变不是革命,只有生产力发展到推动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才是革命。简单来说,当前在全球范围发生的产业格局的巨变,背后是生产关系在重塑的表现,我们必须从推动生产关系改变的高度理解工业4.0的相关技术的应用到底解放了什么生产力瓶颈,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一种技术的兴起和流行如何回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区块链也是如此。区块链到底解决了什么生产力瓶颈,到底怎样又一次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我认为讲清楚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回答好区块链到底是不是新工业革命的必须配置这个问题。

      区块链到底解决了制造业什么生产力瓶颈?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信用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被誉为是智能制造的革命,什么是智能制造,就是任何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PLM)都前所未有地和数字发生密切的关系,根据互联网时代预言大师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观点:"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行业,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你关于客户的这些数据,其实跟你的客户对于你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流转,从一个格式变成另一个格式。"如果您觉得这个观点太互联网了,太虚高了,那么落到产品制造的微观层面吧。数字孪生之父迈克尔.格里夫斯(Michael Grieves)说过:“信息是被浪费的物理资源的替代品;在精益的理念世界里,我们最终能实现用最少的资源数生产产品的目标。而光有精益是不够的,产品也必须是创新的,不仅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创造新的信息和知识,使得创新产品成为可能。”从这个观点来理解智能制造是很贴切的,首先产品的形成(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了)必须是精益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物质的消耗和浪费,也只能这样才能实现绿色环保的持续发展;其次产品必须是持续创新的,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才让持续的创新成为可能,因此,用数据取代物质来完成大量的传统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使用场景是必然的时代要求,数据的真实可信将直接决定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个当然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即使没有诞生区块链技术,也必然会诞生能解决这个数据信用问题的技术,只是这个历史性的责任恰恰落到了区块链的肩头上。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学者在2008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 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我相信当初这位学者也未必想到区块链技术有这么划时代的意义,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区块链确实具备了如此革命性的时代意义。既然我们理解了区块链原来具备这样的时代意义,再来分析区块链应用在工业4.0场景中的切入点,就有了一个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基础,这个基础毫无疑问就是今天已经大范围高频密存在的生产协同活动。

      对于大量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在还不太久的以前,关于产品生产和制造的讨论都忽略了供应商,产品生产商被假设为一个单独的企业,所以大量的企业家都习惯了考虑生产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考虑自身企业能力和资源方面的问题,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很明显就只处理自认为是企业内部的事物,比如我们的ERP系统,OA系统等等信息系统,无论是系统的信息用户还是信息管理对象,基本上都是本企业内存在的实物或者说权益。而实际上,大多数产品(尤其是复杂产品)是很多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过去也不成问题。涉及产品生产的企业在地理区域上是聚集在一起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信任也相对比较容易,毕竟现场见面不是多大成本的问题,这本来在产品的制造阶段是正确的,和产品相关的生产设施聚集在一起可以减少物流和运输的费用。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也可以通过纸质的文件传递相互需要的内容,在过去产品大批量生产追求规模效益的传统大工业时代,这种跨企业沟通几天甚至数月的响应延迟并不认为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如果产品研发或者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协作企业间安排一些周期性的面对面会议就可以了。

      而从20世纪末开始,这样一种假设越来越难以立足了,不管是什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产品的创造(create)和制造(make)的生产周期都开始了急剧的压缩,特别是很多生产要素信息被搬上互联网以后,互联网是要求时刻响应的,传统那种基于物理空间的生产要素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变成一种奢侈,产品在生产阶段的相关信息都需要被立刻提供,所遇到的问题都需要立刻协商解决,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逼迫所有的企业在处理各种产品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对企业之外的信息内容要多于自己企业内部的。供应链这个术语的出现,也确实建构了关于产品和使这些产品成为现实的各种协作组织的思维方式,选择“链”作为隐喻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反映了关于如何生产一个完整产品的线性思考习惯,所体现的是以连续的方式从供应商到全部是实际零件在产品中的线性组合关系。而随着互联网+制造的深入,一个产品的形成已经有了更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所以对零件的选取也就从原来相对单一和稳定的来源拓展到一张庞大的网络。网不同与链,因为它们是互联但不连续的,这种关系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所以当我们用供应网的思维来替代供应链的时候,不仅需要唤起我们对事物的灵活整合、应需协同的想法,它也唤起我们在虚拟的数据环境而不是物理的物质环境中思考各种可能的组合,而用户对于生产的直接参与和干预(C2M),毫无疑问地更加加剧了这种新生产关系的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分析,基于高度互信的数据的生产协作已经成为新工业时代的新常态!如笔者前期的众多论述,互联网事实上消除了企业的组织围墙,今天的企业组织形态前所未有地遭遇了不确定性,所有的生产关系都可能是根据具体的生产场景的需要而临时组合的。但翻过来说,当今人类的祖先从几十万年前,就是通过协作分工成为有组织的生产方式,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互联网只会让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和精细化,而不会打破生产组织的社会协助关系,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微弱的,离开了人类社会关系网络,任何个人都无法完成诸如上天入地、星辰海洋这样的伟大梦想,失去了大规模有组织力量的社会背景,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成为问题,因此,所有的个性的自由想象必须回归到社会组织的框架内,才有实现的可能和现实的意义,这是互联网颠覆不了的!

      因此,对于第四次革命的智能制造,我提出了我的等式“互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分别面对的正是这场全球化的产业革命中三个层面的生产组织问题:

  1. 互联网解决的是社会化的商业协同问题,这个协同当然是越广泛越好了,这是符合梅特卡夫所提出的网络经济丰饶经济学定律的;
  2. 区块链解决的是产业链系统的一体化问题,如前所述,产业链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实际是一个非线性的供应网,在这个网络内,传统依赖人工面对面的信息交换是低效率和不可靠的,所以产业链参与者之间需要有一个高度互信的协作机制,不可抵赖、不可篡改,高度共识,共享账本,这样的合作才是让大家都长久放心的,才是可持续的。
  3. 而数字孪生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系统的一体化的问题,各种生产要素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支撑毫无疑问是实现人工智能自组织生产的基础,这方面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好了,我认为这两个问题的观点我交代清楚了。还有关于什么数据上区块链,什么数据不上区块链,其实就是看生产协助的需要了,理论上需要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溯源的信息,我认为都是要上区块链的。比如食品安全,如何证明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的透明和可信呢,就是把食品形成的所有环节的信息都放上大家都认可后形成的区块链,如果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想抵赖都抵赖不了,因此,让生产在透明下完成是产品质量最有力的证明!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