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对热的感受是很深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苦热》诗:“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君。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朝客应烦绻,农夫更苦辛”。把“热”与“苦”连系在一起,足见作者对热的烦恼。
在与热的相处中,他又产生了对付热的办法,于是就写下了《消暑》诗。诗的全文是:“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非常难得,就是今天看来,白氏对热与消暑的认识在许多方面也是符合科学的。他提出的大空间、通风、平衡心态、减少运动等方法,确实是对付高温的有效手段。透过他的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老者心平气和地端坐院内在徐徐清风中乘凉的形象。
高温情况下,到通风的阴凉处去避暑,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如没有这样的条件,应尽量保持在室内活动,以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时间,这也是最基本的防暑措施。
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流动的空气会把机体周围的热气带走,使湿气散发,机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凉爽感。
白居易诗中“散热由心静”的说法,与民谚中“心静身自凉”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明机体对热的耐受力与人的情绪有直接关系。科学家们的研究证实,在中暑的患者中确实有16%的人与不良情绪有关,这在医学上被称作“情绪中暑”或“夏季情感障碍症”。这些人往往有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耐受能力差、思想感情脆弱、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对热的耐受能力特别差,在暑热频繁出没的高温气候下更容易出现中暑。
看来,调节情绪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有时比运用药物和采取其它防暑措施更有效。心情平静了,就会产生出超常的效果,就会相对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力,在同等情况下就能顺利度过酷暑,产生出“难更与人同”的良好效果了。
中暑一旦发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抓住有利时机,以尽量减少和降低暑害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轻度的中暑,只要避开高温环境,在通风的阴凉处适当休息,并补充一些含盐分的饮料或解暑的凉茶,一般很快就会缓解。
重症中暑的,要立即采取强制性降温措施,运用冰水、冰带、酒精等降低体温,并立即补充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运用对症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休克发生。同时加强护理,密切注视病人的体温、血压、心脏、脉博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出现昏迷的,更要引起高度警惕,尽快组织抢救。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酌情运用。
对于伤暑轻症,宜采取辛凉清热之法,给予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佩兰、藿香之属配伍治疗;伤暑重症,则应采取清热养阴之法,给予竹叶、生石膏、西洋参、麦冬、知母、石斛之类配伍治疗。如遇危症的,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同时配合针剌、刮痧等方法也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