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杨元,余杨元讲师,余杨元联系方式,余杨元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未来学金融证券学导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余杨元:老子的人生智慧
2016-01-20 50918
《老子》的人生智慧
“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设想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这个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样的社会理想为后代中外哲学家所借鉴,影响深远。
  “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人可以“长生”,虽然不能像天地那样“天长地久”,但只要按照养生之道,只要“深其根、固其柢”,是可以“长生久视”的。那么一个人的“根”和“柢”在哪里?人身的“根柢”就是人身清静的本质,虚无的本性,也就是人生之“道”。怎样才能使“根”“柢”坚固呢?老子认为只有回归到虚静之“道”,才能“深根固柢”。
  养生就在于依“道”而行,如果违背了“道”去“益生”“厚其生”,不仅不能养生,反而加速灭亡。老子说:
  盖闻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
  善于养生的人,没有致命的要害,没有进入死地,所以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怎样养生?老子是不是说了一些秘诀?其实老子的养生之道与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就是“自然无为”“不争”“居下”,这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取向就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其根”。老子多次提到“婴儿”“赤子”,在第五十五章中赞美婴儿的特性,并分析了原因是“精之至”“和之至”,可见养生首先要养精,首要是和谐。不要使自己强壮,因为“物壮则老”,要像婴儿那样柔弱,才能长寿不老。
  养生实际上分为养精、养气、养神三大方面,老子都作了论述。其中养神是最重要的。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尊道而贵德”“守中”“静曰复命”,其实都是在强调养神的重要性。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可以看成是养神的系统论述。首先要魂(营)魄合一,就是精神专一,不可散失,形神合一而不分离。后来道教引申出行气炼功的内丹功法,专心于一念,意守丹田,神不外驰,形神合一,这是炼功运气的前提,是第一步功法。第二步是“抟气致柔”,就是像婴儿那样柔弱但却充满生机,就是丹道功气聚丹田,丹田之气盈满以后,运营全身,使全身充满元气而柔软调和。第三步是“涤除玄览”,就是涤除杂念,只有将纷乱的思绪、念头以及各种欲望彻底摒除,才能使元气流行无碍,才能使元神清净、纯洁。所谓“玄览”就是内观,只有澄明之心才能内观精、气、神的运行、变化,才能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祛病健身、与天地同寿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医家的养生学说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仅以养神为例,如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后世中医无不重视养神。历代道家、道教更是如此。河上公说:“人能养神则无死。”孙思邈说:“炼气养神。”俞琰说:“虚极静笃则元阳真气自复也。”道教金丹派周天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终复归于虚无本体,就可以“长生久视”了。
  “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
  老子的“道”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人之德”,“人之德”直接体现了“道之德”。“道”是无形的,“德”是有形的;“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外现。人的德性应该反映“道”、服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这种德性老子称为“孔德”(大德)“上德”“广德”“玄德”。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要做一个具有“上德”“广德”“玄德”之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不是刻意地修德,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内在的本性,所以才是真正的有德。具体表现就是自然无为、清静恬淡、虚怀若谷、谦下不争、少私寡欲,这一切其实都是“道”的外现,都是返璞归真,见素抱朴,回归到人生的本性之中,老子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要表现并保持住人本来纯朴、淳厚的德性,要减少自己的私欲。“少私寡欲”不等于无私无欲,不是灭绝人的一切欲望,而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后不再有别的欲望。老子反对纵欲,反对追求声色名利。第十二章就指出“五色”“五音”“五味”等会造成人“目盲”“耳聋”“口爽”。老子认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人一旦不知足,欲望无限膨胀,就会招来莫大的灾祸。过分地贪爱、收藏反而招来更大的丧失。所以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内心要恬淡、清静、虚空。因为天道是虚静的:
  天地之间,其犹囊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
  所以人也应该效法天道,要放空自己,排除私欲杂念,回复人的自然本性。老子将为人之道--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三宝”,拥有“三宝”的人就是“上德”“玄德”之人。
  老子说: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慈”就是慈爱,“俭”就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退后、谦下、不争。
  第一宝“慈”表现出老子对人以及众生的生命关爱之心、悲悯之情。“慈”是“爱”的体现,而“爱”是一切圣人、一切宗教的第一要义。老子讲“慈爱”,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释迦牟尼讲“慈悲”,基督讲“博爱”,穆罕默德讲“普爱”……老子的“慈”表现了一种母性的大爱,是慈母对孩子的爱。韩非子解释说: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韩非子·解老》)
  慈母对于柔弱的孩子当然是关怀备至、爱护备至,当弱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母亲可以毫不考虑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去全力保护孩子。而在危急时刻,由母爱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所以老子说:“慈故能勇。”这个“勇”不是一般的争强好胜,更不是逞凶斗狠,而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是一种在面临危险时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勇气。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勇于敢”是指逞凶、掠夺、侵犯别人,其结果是被“杀”;“勇于不敢”是勇于拒绝,勇于保护,勇于防守。为保护弱小者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大无畏,大慈悲。所以“慈”充满了悲性、悲情,有“慈悲”的意思,是对母爱的升华。“慈爱”的对象是众生,是对众生的宽恕、悲怜。
  第二宝是“俭”,就是节俭、俭约、俭朴,老子还用了另外一个同义词“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和“啬”是为人的基本原则,人生三大法宝之一。老子要人们爱惜精神智慧,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要为满足欲望而浪费财物、耗费精力。当然老子并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并不完全否定私欲,而是反对过分沉湎于私欲之中,老子说: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认为“不知足”,不知节俭是造成一切灾祸的根源;反之,“俭,故能广”。“俭”不仅是为人谋事、养生修身的法宝,而且也是爱国治民的法宝。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孩子说: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司马光说: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训诫示康》)
  可见“俭”是修德之本。
  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后”。这是要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处处争先,要退后、谦虚、忍让、居下、不争。万事万物中只有“水”具有这一美德,所以老子十分推崇“水”:
  上善若水。(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人要像水一样居下、不争、柔弱、谦让,要低姿态、高境界。实际人生能做到像水一样,反而可以无往而不胜、无坚而不摧。老子还要人们: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就是要后退、守弱,这并不是要人自甘堕落、不思进取。恰恰相反,是为了保全自身、发展壮大、攻强克刚。这就是“进道若退”。看似后退,其实恰恰是前进,是最有智慧的人生之道。正如《尚书》中所说:“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也说过:“谦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在说到“后”的作用时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谦虚、退让才能成为众人尊敬、信服、遵从的人。
  可见,老子“三宝”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如果抛弃它,是非常危险的: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第六十七章)
  老子将人生的最高品德称为“玄德”,将人生的最高境界称为“玄同”。“玄同”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消除一切锋芒和纷扰,没有丝毫争强好胜之心,和尘世之人完全相同,与天地万物齐同。只有在这个境界中,人才能和“道”合一,物我无别,才能成为宁静、逍遥自在、长生久视的“玄德”之人。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