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陈锦华讲师,陈锦华联系方式,陈锦华培训师-【讲师网】
领导力训练、NLP教练技术总教练、演说家训练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锦华:陈锦华: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2016-01-20 45432

陈锦华: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女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想当然地觉得生命中无助的一天永远不会来临,总是很乐观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总想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他人身上……
可女人能年轻多久?可以无忧无虑多久?身为现代女性,有时候我们更应当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天发生意外状况,我们有没有能力自给自足?有没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未来不陷入困境?因此,女人要有钱,并不是要追求享乐,而是为了维护一种生命的尊严。
在现实生活中,被女人看做是人生依托的有两样东西:婚姻和工作。可现实是如何的呢?
在当代社会,婚姻更像是一座公正的天平,只有双方付出相同的努力与爱,并承担相同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保证它的永不倾斜。
在职场上,由于受因袭已久的旧观念所害,女性普遍比男性处于劣势;女性收入普遍比男性低,即使同工也不同酬,公司裁员一般会先裁掉女性员工。
这所有的现实都在向我们明示这样一个道理:女性自身魅力、自身价值的体现与其经济地位的独立息息相关。女性在事业和物质上的成功与收获不但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璀灿夺目,更能稳固家庭的幸福。
这里有这样一则数据: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全世界女性创业人数已经占到创业者总数的1/3,甚至在某些领域所占的比例会更大一些。在美国,有80%的女性在为自己打工。在加拿大,有40%的女性自己经营公司,并且政府还会为女性创业提供帮助。仅从1981年到2001年间,加拿大女性企业家便增长了208%,而男性则只增长了28%。而在我国台湾,根据其经济主管部门2003年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台湾,已登记的公司负责人总计116万人,其中女性负责人有39.4万人,占企业总数的33.87%。
显然,在当今社会,女性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许多女性成功的事实正在证明着女性的力量正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迅速扩张,女性在承担传统角色的同时,仍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出自己的事业。
本书所选取的27位中国名女人,她们都是在经营人生、经营财富方面有所建树者。她们之中不乏财富榜中的常胜者,更不乏力挽狂澜的商业女强人,但她们共同的特点却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她们成为了剧中华丽而耀眼的女主角。
当然,女性的成功并不一定是身处风口浪尖,也不一定是成为中流砥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实就是一种成功。相信自己并付出努力,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愿她们的一些经历、一些经验、一些体会,能带给天下所有女性成功与富有的智慧启示。
------------
杨澜
------------
杨澜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当年的激流勇退后,人们似乎才真正开始记住她。舍得放弃的人自然收获更多。如今,身着套装、淡定微笑、出没于名流社会的杨澜成了职业女性的典范。
无可争议,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丽、聪慧、优雅、知性,才而立的年龄,就已经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嫁给了好丈夫,生下了好儿女,开创了好事业,而且她的精彩人生才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而已……
------------
她的经历
------------
1968年,生于北京。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同年从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女主持人。
1994年,荣获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4~1996年,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并获硕士学位。
1996年,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同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杨澜视线》节目成功发行于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
1997年,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并于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担任制片和主持双重任务,采访了多位著名时事人物。
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
1999年10月,离开凤凰卫视。
2000年1月,出资4000多万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担任集团主席。
2000年3月,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仍任主席。
2003年6月,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2005年月,和湖南电视台合作的《天下女人》开播,并创下新的收视高峰。
2005年7月,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
2005年12月,与上海东方卫视签约,成为该台新闻节目的特约记者和主持人,并参与主持东方卫视节目。
------------
抓住机遇,不断超越自己
------------
上中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当然也就不是那种巧解难题的高手。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在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都会仔仔细细地完成。
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杨澜曾经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吗?那时好多同学听力能得A,杨澜老是得A-、B+什么的,这让她非常苦闷,每天晚上都在日记里写上:明天开始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听力课,还是听不懂。
妈妈一度害怕杨澜因为挫折感太强而得自闭症。半年多之后,听力慢慢上来了,杨澜才恢复了信心。她说:“我很羡慕周围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更有创见和个性的人。”“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
决定杨澜命运的一个契机,是《正大综艺》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这次机遇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正是《正大综艺》,把她送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让她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许多人还记得1990年,一个清纯自然的长发女孩出现在《正大综艺》中,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和纯真的学生气息使她备受瞩目,迅速走红,像是坐着高速电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营营役役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1993年底,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给了杨澜一个惊喜。谢国民一直认为杨澜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那时他来到大陆,一次与杨澜一起吃饭时,他提出赞助杨澜到国外去学习。杨澜当时并没有当回事,只是开玩笑说,自己若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就没有主持人了。谢国民很认真地对她说:“一个节目远远没有一个人重要。”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杨澜今后的命运。
与吴征的相爱和结婚,是杨澜继主持《正大综艺》,得到谢国民先生资助之后的第三个人生机遇。这一次机遇直接造就了她今日的成功。可以说,没有吴征,就没有今日的杨澜和阳光卫视。
在欧美完成学业后,吴征先在美国创建博纳投资公司,业务涉及高科技、媒体、资讯及投资。后来,他又与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合资进入中国市场。
2000年是杨澜大放异彩的一年。
从凤凰卫视主持人的位置上退出之后,杨澜一度沉寂,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的都是她相夫教子的花边新闻。2000年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并成功地借壳上市,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传媒帝国。那时,在资本市场上,传媒概念正如日中天,阳光卫视的出现适逢其时,杨澜成了时势造英雄的绝佳样本。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一度站在阳光卫视的最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不是谈家庭、谈女人,就是谈时尚、谈电视……她还与陈冲、瞿颖、张天爱等人一起,被选为亚洲70位美女之一。
杨澜说过,她在上海生活,在北京交朋友,在香港做生意。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她的曝光度一直攀升。这一回,杨澜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从一个传媒做出来的名人变成了一个做传媒的名人。
阳光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风头正劲。收购之初,公司股份暴涨20倍之多。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2005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划上了句号。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这也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和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
自1994年离开中央电视台赴美留学以后,她相继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合作,主持了《杨澜视线》、《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等节目。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从娱乐节目到高端访谈,再到探讨女性成长的大型脱口秀节目。每一次转型,她都会用自己的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杨澜的每一次人生转折,似乎都是一次有着机缘的跳跃。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成功的,因为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人的成长与睿智。
------------
杨澜赚钱智慧之一:首先要积累条件和资本
------------
到美国去求学,对杨澜成长为复合型传媒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个时期,杨澜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上学期间,杨澜利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
《杨澜视线》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待并介绍周围的世界。杨澜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并赢得了好几个“第一”:内地的记者中,她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第一个亲身采访资深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
留学回国,杨澜开始前往香港娱乐传媒战场。从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到阳光卫视的主席,杨澜一路顺利,风光无限。
首先,栏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使栏目不再是只属于电视台的品牌资源,杨澜与《杨澜工作室》之间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其他栏目可以换主持人,《杨澜工作室》不可以,否则,就不成其为《杨澜工作室》了。
第二,杨澜在凤凰卫视不仅是主持人,她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她笑称自己是个小管家婆,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都必须精打细算,如果到外地做一个人物采访节目,那事先就得算好路费、住宿费,而这些都要想办法从制作费里挤出来。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紧张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第三,1998年1月正式开播的《杨澜工作室》,在两年时间里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门特首何厚铧,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著名学者季羡林,著名华语作家李敖、查良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等人。这些都是时代顶尖人物,与之同行,杨澜受益良多。
经常做人物访谈节目,杨澜接触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和名流,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人生管道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和杨澜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
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得到极大的丰富。节目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被动阅读,节目进行中一问一答之间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进行智慧的呼吸,这使她有机会了解更多新知识,增加更多新阅历。
在凤凰卫视的两年,杨澜收获至丰。这时期的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进军商业只欠“资本”二字了。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不像很多“海龟派”回国创业还要做“扒路军”现挖管道现铺管线,她已经铺好了战略发展的管线,只等振翅欲飞了。
------------
杨澜赚钱智慧之二:女人更要有实力
------------
人之能否幸运最终取决于自身。一个人若具备许多细小的优良素质,最终都可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机会。
杨澜的幸运之源终究还是靠自己的优良素质赢得的。这些我们从《正大综艺》到《杨澜视线》,再到《杨澜工作室》和《天下女人》,从她一直用心努力,从不对现状感到满足中,完全可以窥到一斑。
杨澜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人,作为主持人的她,总是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为了力求做到专业,做到有采访深度,她需要对很多学科或者说很多领域进行涉猎、探究,而不是“浮光掠影”,只限于纸上谈兵。
1999年在上海采访《财富》杂志主编时,开始那位主编态度并不十分认真,但聊着聊着,他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因为杨澜当时的提问已经具体到:“在你就任主编之后这十几年当中,世界财富前10名的排列有过什么样的变换?这些又集中反映出国际产业结构什么样的调整?而那些被换下去和换上来的大企业领导,又是怎么面对这种变换的?”
在随后30分钟的采访中,那位洋主编很吃惊地说:真没想到你的“家庭作业”准备得这么好,在你之前的采访,别的记者一直都在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你对中国是什么感觉”,“你对上海有何感想”。
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Grove)曾总结说他来中国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有杨澜这么出色的女记者。
对于杨澜,央视一位资深女主持人感慨道:“这么多年,我一直关注杨澜,你见过她主持节目说过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吗?抖过什么华而不实的花哨和机灵吗?不干这行的人也许很难了解,她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什么叫职业精神?我看杨澜就是。”
都说人生是有机缘在其中的,但当机缘真正来临时,能把握得既准又稳的人,往往是那些真正具备能力者。这,才是成功者的大智慧。
------------
杨澜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充满变数的,其关键就是要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清晰地观察周围。
2.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苦练自己的内功,这对你今后的成功至关重要。先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做踏实,你才能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把它抓在手里。
3.明确自己的所长,也正视自己的所短,并下苦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
马娅
------------
娇小苗条的身材,精干的短发,说起话来快言快语,没有珠光宝气,没有故作高傲或威严,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女人,她的“历史”上却写着一连串的“最早”:最早创建美容协会、最早开办美容学校、最早撰写美容教材、最早举办美容博览会、最早举办国际美容大赛、最早编发美容杂志……
马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预见到美容业会蓬勃发展,这就是她的大智慧。
------------
她的经历
------------
1981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任中医妇科医生。
1985年,创办全国首家美容美发学校——广东智力开发学校。
1989年,发起并组织了全国首个省级美容美发行业的民间组织——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同年,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美容专业博览会。并将博览会办成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专业展会。
1991年,亲自组织和撰写了23万字的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和考核标准,并在全国首创向从业人员核发岗位合格证的先例。
2001年,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颁发的“21世纪封面人物奖”。
2006年,获“2006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
引领中国美丽事业的美丽女人
------------
一位德国学者说:“一个女人过了40岁,还没有变成肥女人,你千万不要小看她。”马娅的确是一个不能小觑的女人。
有着温柔与亲和力的马娅出生于医学世家,所以她的第一职业也是医生。
从小她就有一个理想: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美丽事业。这样的雄心壮志使她很早就抓住了自己人生中的创业机会。
马娅那时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她在工作中发现妇女皮肤上的病几乎都与气血有关,通过调气血、阴阳就可以改善。“其实这只不过是中医的基础知识,没有普及,一般人就觉得很深奥。”她隐隐地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越来越清晰和明确,那就是美容业。于是当中国人还不知道美容为何物的时候,她就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容美发学校,从此正式涉足美容业而一发不可收拾。
20世纪80年代初,马娅就做了一件引来周遭一片反对声的事。她要创建美容美发行业协会。那时候“美容”还是个几乎与色情同义的词,因为那时人们都认为朴素、不加修饰才是美丽,如果打扮就会被认为是有资产阶级倾向。对于一个女人,一瓶雪花膏就已经是保养的全部了。
先行者总是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她当时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领导半夜打电话给她,问她要不要党籍,还说这是资产阶级做的事。马娅心里很不舒服也很不服气,“中国美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以前都是为贵族、宫廷所用,我们发现它、研究它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提高妇女们的生活质量。怎么是资本主义的呢?”
1989年,当中国美容业萌芽之际,马娅克服了重重压力,创建了广东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协会创建之初,面临许多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政府方面的支持。为了筹集资金,马娅卖掉了家里的录像机、摄影机、摩托车、彩电等最值钱的家当。
天道酬勤,事实证明她的付出是值得的。从她付出的那一刻起,她也开始收获着成功。经过17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目前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万个单位会员、30万个个人会员的全国最大的超大型民间社团之一。
建立协会同年,马娅还创办了“广东首届国际美容美发博览会”,到现在已经办了20多届,从组织到资金筹集全部都由协会负责,没有花过国家一分钱,个中甘苦可想而知。经过17年的努力,博览会已从第一届的仅有100个展位的“小展”,发展成为世界美容美发化妆用品专业展览中具国际影响的,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名展。“美博会”召开,可带动广州周边相关行业高达5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对促进广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举办美博会外,1993年以来,马娅与她的同事们还每年策划举办一届国际性美容美发大赛,以“世界华人发型化妆大赛”为例,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行业比赛之一,为亚太区之最。
马娅在中国美容界中有扎实的根基,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母爱胸怀,有务实高效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是一位积极进取、高瞻远瞩,享有崇高威望和号召力的领袖人物。
像所有幸福的女人一样,马娅有一个完美的家。女儿在英国留学,丈夫从事IT行业,事业也处在顶峰期,两个人并肩作战,携手前进。她时常教育女儿说:“人生是很短暂的,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就要争取尽可能地增加生命的宽度”。
马娅为现代中国美容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所创办的广东省美容美发协会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省级先进社团”。作为中国美容美发业的唯一代表,她的名字与李嘉诚等100名对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卓越贡献的成功人士一起被载入史册。
马娅断言,21世纪世界的美容热点将在中国,中国的农村、儿童、老人专用美容市场目前仍未开发,中国的美容美发事业大有可为。
------------
马娅赚钱智慧之一:第一是要有文化
------------
马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美丽和年轻,尽管她已年届半百,但却丝毫看不出她的真实年龄,她认为“行业和运动改变容貌,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这种感悟,缘自她的一次经历。
有一年在欧洲,大约是3月份,很冷,她去买鞋。这时候,进来了一位75岁左右的老太太,满头银发闪闪。进来后,她慢慢地把外面裹着的一件羽绒服脱下来,露出一身得体的衣服,并摘掉头上御寒的帽子,放下了头发并整理好。更另马娅惊讶的是,老太太从包里拿出了一双鞋,一双高跟鞋,换了一套秋装。啊,与刚才进来时完全是两个人。这件事对马娅触动很大。这就是美。美得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次经历给了马娅很多的感悟。她认为,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与没有知识的女人。一个女人既勤奋又有知识,她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很美丽,她会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我,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渐渐去掉身上的不美与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第一家美容培训学校开始,马娅就提倡终生学习,用知识来改变女性的命运。但是死读书是没有用的,因此,她一直强调要“学以致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真正实用的学习方法。
关于成功,马娅认为,人要从儿童时期立志,所谓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因为你立下了目标之后,在碰到任何困难时就不会放弃,有了理想,人生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她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立志早。从小就被教导不能依赖父母,要靠自己去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二是坚定不移。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从不放弃。“在事业路上,什么时候要等待,什么时候要休息,什么时候停顿,是有分寸的。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成败只在一线之间。”
------------
马娅赚钱智慧之二:坚定不移地做好一件事
------------
很多女人很冲动,总觉得怀才不遇。在30岁时,你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但在40岁时还没有成功,那只能说明你该前进时用力不足。成功的女人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懂得如何前进才更有力度。
20世纪80年代,美容行业还被视为色情行业,不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同。但就凭着自己在海珠广场看到的一场“广交会”,凭着自己的很多想像,凭着超凡的智慧预见到美容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从中医学院毕业后当医生的马娅毅然地创办了培训学校,筹建了美容美发行业协会,办起了美容展。
其间,马娅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是外人难以想像的。但马娅是执著的,她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所定的路线前进着。
一开始,马娅四处发表演讲,反复奔波于妇联、纺织厂等单位,宣传自己的理念,但这样的努力仍然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她只好变卖家里的电器,靠推销自制的中药美容面膜等筹集资金。终于,在1985年她着手创办了中国首家美容美发培训学校,并且自己编写了专门的教材。由于学员们后来纷纷成为业内骨干,马娅的“培训中心”也被人们誉为中国美容业的“黄埔军校”,她为中国妇女闯出了一条“美”的道路。
经过马娅多年的筹备,1989年,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协会在国内率先举办了“国际发型化妆大赛”;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广东省美容美发行业协会架起了与国际同行“零距离”接触的桥梁,先后举办了10多次高规格的国际大赛,同年举办了首届美博会,以后每年春、秋两届,至今已成功举办20多次。从规模上看,广州美博会仅次于名列世界第一的意大利,在亚洲排行第一;从参观人数、参展企业、成交量看,则已超过世界最老牌的同类展会,成交额高达200多亿元。
“我就这样,‘一不小心’就成功了。说到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容展太难办了,但有很多人学着办,办一两年就放弃了,而我不放弃,所以成功了。坚持是战胜困难的唯一途径。”
马娅的秘诀就是坚持,坚定不移地做同一件事。
成功的背后是信念的支持。马娅说:“其实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父亲是经过多次战争洗礼与考验的人,教育我的话语也很朴实——从前为了革命、为了战争的胜利,多少烈士都牺牲了生命,现在不用牺牲生命,有人给你们铺好了路,你们当然要尽量学,学以致用,为社会做贡献。父辈们坚持了几十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一生只要努力,坚持做好一件对社会有用的事就好了。”
坚持,就是这么简单!
------------
马娅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立志是要从小开始的,从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意识到最后走向成功,其实这都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人生没有失败者,那些所谓的不成功者,都是不能坚持到最后者。
2.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却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做的,你热爱它并能比他人做得更好。做好了这一件事情,你也便拥有了所有想拥有的东西。
3.女人的成长是伴随着不断学习的。有人阻挠你、有事情牵制你,这也是一种成长、一种学习。所有带给你困难的人与事,都是你应该感谢的!
------------
臧健和
------------
开始时,她遭遇婚变,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流落香港,孤苦无靠;而今,她已堂堂正正抚养两个女儿成人,且成为叱咤商界的女强人。
开始时,她不过是一辆木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附近游走街头,出售自制水饺;而今,她不单在香港自设生产厂房,还在上海浦东买了地皮建厂。
她就是臧健和,一位地地道道的山东妹子。如今,她的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在香港已是家喻户晓,她也因此被喻为“水饺皇后”,并被一家香港媒体评选为香港25名杰出女性之一。
臧健和是怎样从一位普通的山东妹子变成知名的香港女企业家,又是什么动力促使她一步步走过艰难、走向成功的呢?
------------
她的经历
------------
1977年,辞去稳定的护士工作,带着两个不满10岁的女儿去往泰国投奔丈夫,却因丈夫又娶妻室而无奈地带着女儿来到香港,为了糊口而经营水饺摊。
1978年,香港政府拆迁她所居住的小木屋,臧健和用拆迁获得的补偿金,开始扩大经营。
1978年,与日本超市合作,把水饺产品推广到全香港。
1985~1989年,先后开办了3家工厂并走上了正轨,固定资产达4亿多港币。
1997年,成为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公司的董事及顾问。
2000年,获得美国STAR国际企业顾问公司评选的“世界杰出女企业家”称号。
2001年9月,重新推出改良后的湾仔码头馄钝
……
------------
一个决定,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
------------
出生青岛的臧健和并不是那种只追求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却不顾及婚姻幸福的女人,相反,她说:“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可靠的丈夫和孝顺的孩子。”
还在青岛时,身为护士的臧健和与一位泰国华侨医生结婚,婚后生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后来丈夫的父母把儿子接回泰国定居,走时说好一有机会就把臧健和与两个女儿接过去。1977年,31岁的臧建和辞去了护士工作,带着8岁的女儿蓓蓓和4岁的女儿篷篷,满心欢喜地踏上了赴泰国与丈夫团聚的路途。
可到了泰国,臧健和做梦也没想到丈夫又有了妻室并生了儿子。原来因为婆家重男轻女,故一直对她不甚满意。并且,泰国的法律是允许一夫多妻的。
同时,婆家也把臧健和以后的生活安排得十分明白,让她接受眼前的现实,心安理得地做正房,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可性格一向独立刚强的臧健和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她认为,有吃有穿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生活,她需要一个女人的尊严,而且她深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忍气吞声地生活,受委屈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女儿。
于是,臧健和毅然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泰国,她要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事业,抚养女儿健康成长。
离开泰国,离开丈夫,去哪呢?显然青岛已经不能回去,家人、亲戚、同事、朋友都知道她已经辞职投奔丈夫,这样回去怎么见父老乡亲呢?
无奈之下,臧健和只好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举目无亲的香港,那时候,她身上仅有几百港币和几百元人民币。
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改变了她自己日后的整个生活,也改变了紧随着她的两个女儿的命运。
母女3人先在香港铜锣湾附近一幢旧楼仅4平方米的房间里安下身来。一家人要吃饭,要付房租,两个孩子还要念书……面对生存的压力,一个柔弱的母亲坚强地挑起了这付生活重担。
由于不会讲广东话,只能从事一些“不用说话,不用交流”的简单的体力劳动。那时,她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吃的苦、受的累数也数不清。
她一天干3份工:早上6点半,给一位糖尿病患者打针;8点多,便到一家酒楼去当洗碗女工;晚上则到电车厂去洗车,回家合上眼时,往往已是凌晨1点多。在青岛时工作悠闲的她,从未受过这样的苦,但为了生存,为了女儿,这一切,她都勇敢地承担了下来。
命运此刻仿佛在有意和她做对。一次她在酒楼干活,被人不小心撞倒,到医院一查才发现是腰骨裂伤,同时还查出了隐伏多年的糖尿病!
腰骨裂伤导致她无法工作。臧健和无可奈何地躺在床上,床前是两个哭泣的女儿。以后不能出去打工,靠什么维持生活?靠什么来养活两个女儿?她此刻才深深感受到了无助的滋味……
香港劳工署获悉情况后告诉她,根据香港法律规定,在工作中受伤,可向老板提出经济赔偿。当她同那家酒楼老板交涉时,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酒楼老板一口咬定臧健和不是工伤,反诬她这个连广东话都听不懂的新移民想耍赖要钱。
臧健和无奈之下,只能诉诸法律。经过劳工署和法院的裁决,臧健和胜诉,老板支付3万元赔偿费和4500元工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臧健和只收下了4500元的工资,却将3万元赔偿费退给了老板。律师对她的举动十分不解,而她解释说:“我打官司是要向社会讨一个公道和正义,而绝不是为了钱。”
更有甚者,此后不久,她竟又拒绝了香港社会福利署给她的救济。20年后,她向记者解释:“当时我还年轻,有能力工作却吃救济,我觉得我辜负了我自己,孩子也会因是救济家庭而自卑,无法与其他孩子一样成长。”
也许她的这种做法有点极端,但正是这种极端的独立和坚强才造就了她日后的成功。
腰骨撞坏后,臧健和不能出去打工了,无奈之下,她想到了在青岛家中常吃的北方水饺。于是,在1978年她购置了必要的工具,推起承载母女3人全部生活希望的小木车,在香港繁华的湾仔码头边摆起了水饺摊。
买馅料,熬靓汤,在码头上边包边卖,臧健和每天天不亮就得起身,忙到晚上11点钟最后一班渡轮离去。两个女儿早上一块上学,下课后便换下校服到码头帮助妈妈洗碗、包水饺。虽说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没有人吆三喝四,但其中的甘苦,只有母女3人清楚。“冬天时,一双手冻得通红,海风一吹伤口就爆裂,但两个孩子很懂事,没有怨过一声”。臧健和后来回忆说。
日子就在艰难中一天一天过着,值得欣慰的是臧健和的水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水饺销路日益看好,“湾仔码头臧姑娘水饺”的名声渐渐地传了开来,臧健和把自己的水饺叫作北京水饺,以表明这是地道的中国水饺。
1978年,臧健和遇到了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湾仔码头进行改建时,臧健和想改变生意策略扩大经营,但那时她没有太多的资金开铺子,又觉得不抓住机会实在太可惜。刚巧香港特区政府要拆迁她居住的木屋,补偿了她3万多元钱。这笔资金对臧健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使她有了扩大经营的条件。从此之后,她的水饺一路畅销,势不可挡。
1991年,香港贸发局将她主理的北京水饺评为香港名牌产品,并邀请她在当年的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向贵宾表演包水饺。“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一致好评,称它是一种具有国际流行口味的食品。臧健和也被誉为“水饺皇后”。
她的水饺一步步得到市场认可,开始进入香港多家著名超市。在以后的不到10年间,她相继开办了3家水饺厂或前铺后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饺皇后”。
臧健和的理想很远大,她要把事业发展得更加壮大,延续得更加久远,让中国的水饺向汉堡包一样普及到全世界。
时至今日,臧健和的“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占领了香港10%的新鲜水饺市场、30%的冷冻水饺市场。并且,她已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上海、广州建厂生产,正式进军内地市场。
------------
臧健和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长的事
------------
“创业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一个能够赢得顾客口碑的产品,一个让顾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队的产品。有了这样的‘拳头’产品,你才有可能闯出更大的天空。”臧健和说。
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谓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楼炒股,沸沸腾腾,就是想不发财都难。而这20年,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可为什么在到处都是商机的香港,臧健和却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这正是臧健和的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并非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她自己在经验中的感悟。当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打捞一笔,满载而归。
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她买进的时候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可她却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结果这一等,反而跌得惨不忍睹。
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住了11年,30万港元买进300万港元卖出,算是赚了一笔。现在她买的这个房子比较豪华,花了1500万港元,1994年底的时候买进,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港元了,但她因为种种原因没卖,因此错过了好时机。
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既然不是办不好就是不明白,而且还会因分心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做,专心专意地包饺子。“渐渐地我就明白了,既然会包饺子,我就要把它当成我的终身事业……好多人都劝过我做其他生意,我说我就会包饺子。”
包饺子的确是臧健和最擅长的事。
臧健和最初的水饺是典型的北方包法,皮厚、味浓、馅咸、肥腻,后来她针对香港人的口味,不断地加以改进。
第一天卖饺子,臧健和的心情忐忑不安。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年轻人,循着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北京水饺”,想尝一尝。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饺端给他们,然后盯着他们的表情。没想到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又都吃了第二碗。臧健和激动得当场流下了热泪。
还有一次,她在码头卖水饺,发现一位顾客吃完水饺后,把饺子皮留在了碗里,她忍不住上前询问。那个顾客毫不客气地告诉她说:“你的饺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样,让人怎么下得了口!”这一句话,让她难受了几天,也忙碌了几天,终于找到了擀出薄而透亮的饺子皮的窍门。
薄皮大馅、鲜美多汁的水饺终于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数十位顾客排队等在湾仔码头她的摊档前吃水饺。
从此,臧健和使足了劲卖水饺,早晨五六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2点。当最后一班渡船停下来后,她的生意才停止。接着她就开始收拾卫生、洗刷码头,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环境弄脏了会对不起社会和别人。
明白了自己的选择后,臧健和就不再有任何其它的想法,而这也让她在金融风暴时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后来臧健和在给香港大学生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从推着一辆木制手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附近摆小摊,出售自制水饺,到现在的身价上亿,她走过了太多的艰辛,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曾经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与不断奋斗,她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她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她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
臧健和赚钱智慧之二:放大你的想法
------------
抓住一个最好的机遇,放大你的想法
很多看上去很“专业”的书,在教导中小投资者起步创业的时候,都会说:“抓住一切机遇做大你的事业”。但是很少有人会教导投资者,有些看上去很好的机会放在你的面前,你要学会拒绝它,因为你会有更好的机会。臧健和用自身的经历绝妙地阐释了这个商业规则。
那时,一家日资百货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臧健和的水饺,提出与她合作的意愿,并承诺给她牌照开工厂。从一个无牌照的小贩一跃成为有工厂、有品牌、有销路的老板,这对臧健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但日本人的条件是要重新包装她的水饺,当作日资百货公司的产品来卖。臧健和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她觉得自己当时只是一个没有注册品牌、没有专利技术的小贩,一旦合资生产,把配方和销售渠道都交给了别人,这无异于被人抽走了底牌。于是,她坚持要在包装上保留“湾仔码头“的商标和自己的地址、电话。
“这种要求并非来自盲目自大,因为当时我看到,虽然我仍旧无牌无厂,可是‘湾仔码头’水饺的名气已经很响了,全香港都知道,每天有人排队来吃。美国人说可口可乐即使遭遇大火烧了全部工厂,凭一个商标和一个配方就能重新站起来,那么我现在已经有了商标和配方,离成功还会远吗?”
最终,那个日本老板还是基于“湾仔码头水饺”的魅力和臧健和的诚意,做出了让步。
事业终于小有成就的时候,臧健和意识到:“这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找到了信心,明白了身为小贩—样可以独立做大生意。”
皇天不负有心人。今天,“湾仔码头水饺”早已不是街头小贩的产物,而是从各大城市的超市、大卖场售出的包装精美的速冻食品。
1997年,“湾仔码头”的故事又有了延续,美国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现已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并)与她合资了,臧健和遂成为北京湾仔码头水饺公司的董事及顾问。
臧健和在香港的创业之路,有3个地方被誉为奇迹。首先是从女性小摊贩变成企业家;其次是在没有花一分钱推广费的情况下,产品就被大量顾客熟知;第三是在没有销售部的情况下把产品铺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论特色,臧健和的水饺虽然是北方食品,在南方并不多见,却也并非稀罕物;论名气,上海的小笼包在小吃中也绝对有着响当当的地位;论口味,很多小吃甚至比臧健和的水饺更让人交口称赞;论实力,更有许多店铺早在臧健和做小贩之前就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那为什么至今却无一家小吃在顾客心目中能和臧健和的“湾仔水饺”媲美,无一家店铺能发展到臧健和的“湾仔码头”的规模呢?
臧健和自己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很多小吃是国营食品店的产物,不少员工甚至管理层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来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产品来做,自然难以成功。我有时候都觉得,如果我没有去香港,而是一直在山东,恐怕就不会有‘湾仔码头水饺’了。”
“第二,现在有很多创业者用自己的手艺和资金在做,也有很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做到一定的规模,这里不仅有很多经营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缺乏大胆开拓的想法,满足于在自己的小窝里做,不敢往大里闯。”
的确,能把传统的中国小吃做到了令跨国公司“三顾茅庐”的地步,臧健和的远见卓识和精明的眼光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所有在香港经营的超级市场都有“湾仔码头饺子”的分销点。1985年、1987年、1989年,臧健和还先后开办了3家工厂,生意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固定资产多达4亿多元港币。
臧健和说:“我能有今天这一步,固然与我当初的选择和坚韧的性格有关,但确实是顾客给我的最多,顾客是衣食父母这句话对衣食无忧的人来讲,只是一个要求,可我从当小贩起就体会到:顾客愿意吃你做的东西,你自己饭碗里也就有了吃的。我现在的饺子能被人接受,也是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我做了改良,否则我恐怕还是一个小贩。”
------------
臧健和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
1.任何情况下,不要轻言放弃。当你选择放弃的时候,也意味着你的一无所有,做事情贵在坚持。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
2.相信自己,并富有激情和勇气,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人,永远也不能抓住随时造访的机遇。
3.要有选择最佳时机的眼光。看清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差别,不能为一时的诱惑放弃未来的前途,也不能完全怀疑眼前发展的真实性,从而错过良机。
4.创业所选项目要是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特点鲜明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
梁凤仪
------------
认识她的人,多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个文人,柔美而感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更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企业家。
从用笔起家到用自己的智慧去开拓全新的领域,从一本本的畅销小说到开办“勤+缘”公司,她用一个女人的智慧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女人,你需要的不仅仅是机会,更重要的是胆量。
------------
她的经历
------------
1949年,生于香港。
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文及中国历史。
1972年,取得硕士学位。
1975年,香港佳艺电视开台,力邀梁凤仪加盟。不久之后,她尝试创业,初涉商海便获得了成功。
1977年,创建香港第一家“菲佣介绍公司”,引入菲律宾佣工,为万千香港家庭服务。
1985年,完成博士学位。
1986年,开始为香港报纸撰写专栏。
1989年,尝试创作小说。
1993年,以小说《九重恩怨》获得武汉第3届“今古传奇文学创作大奖”。
1995年,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在电视制作、公关、广告三线发展。
2004年6月30日,“勤+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
------------
作家、商人,当仁不让
------------
梁凤仪出身金融世家,自小便接触到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
她的父母由广东移居香港,父亲在银行任职,同时持有金银贸易场和证券交易行牌照,兼营金银股票买卖。由于黄金股票生意顺风顺水,她的家境相当宽裕。
梁凤仪是独女,被捧为掌上明珠,虽然那时她很小,却已多次参加当时工商界流行的晚餐舞会,小小年纪,其阅历是同年龄的其他女孩所不可相比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梁凤仪14岁时,父亲生意失败,只能靠一份银行工作的薪水来维持生计。父母节衣缩食,默默地将家道中落的巨变承担起来。可是,对爱女的开销,他们却一如既往地慷慨。
风雨来了,父母为梁凤仪搭建了避难的港湾,可是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在一片温馨、幸福的包裹下,悄然告别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1966年,梁凤仪考进香港中文大学。为了让女儿安心向学,不受经济窘迫困扰,同时也为了筹措到她留学海外的费用,母亲决定卖掉房子,搬到条件很差的廉租屋居住。因为如若选择卖掉梁父在银行的小量股份,无异于降低梁父在银行中的身份,让他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梁母的见识与勤苦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只有17岁的梁凤仪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苦心,反而觉得搬到廉租屋很是难堪,心里极不情愿,还发了好一段日子的小姐脾气。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梁凤仪终于能够体会父母的恩惠,深深后悔自己当年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惜,梁凤仪的双亲早已在她事业有成之前逝世,梁凤仪一直为未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好好报答他们、孝敬他们而耿耿于怀、惴惴不安。
后来成为作家的梁凤仪,最有感触的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这遗憾却使梁凤仪变得善良、通情达理和更具爱心。
柔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早年的梁凤仪,从来没有立志要当一名女强人,钻研学术是她少女时代的唯一美好梦想。她喜爱文学,喜爱戏剧,喜爱历史,大学期间除主修中文外,还副修历史。大学毕业后,她直接进入研究院,并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
梁凤仪的第一次婚姻也与戏剧紧密相连。她与前夫何文汇结识于一次戏剧沙龙,并一见钟情,于1972年缔结如小说里描写的公主与王子般的婚姻。婚后,两人一起到英国继续进修学业。
良好的文字功底,扎实的逻辑思维,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泉涌般的灵感使她成为一个极具灵性的女性。
早在大学时代,梁凤仪就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编写话剧,赚取零用钱。1968~1972年,她总共撰写了60个电视剧本,并且自任制作人,成为丽的电视第一个有广告客户赞助的节目。
1975年,佳艺电视开台,竭力邀请梁凤仪加盟,盛情难却,梁凤仪受聘回港任编剧。
然而,由于娱乐圈的环境与其性格不合,加上当时香港工商业发展十分繁荣,梁凤仪便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以赚取更丰厚的回报,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于是,她开始涉足女佣服务业,并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
很不幸,对现代女性而言,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只是精力的透支,还有幸福的婚姻。
在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商业潜质的同时,梁凤仪无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家庭的付出,也不可避免地与从事学术事业的丈夫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分岐,从而导致婚姻亮起了红灯。
说实话,梁凤仪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她最终选择了快速办理移民手续,尽快回到丈夫身边,以图在新环境、新生活的助力之下,挽救频临绝境的婚姻。
可是,她的努力失败了。1985年,她与丈夫平静地离婚,与那个自己梦想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早早地散场。
当时,婚姻的失败确实给梁凤仪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她甚至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值得别人爱的女人。可是,她没有太长时间的叹息,她要踏上新的征程——因为很多事情还等待着她。
对于一般女人而言,婚姻的失败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梁凤仪却将这种打击迅速摆脱掉,不让它的阴影笼罩住自己,更没有过多地自怨自艾,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用更大的工作热情去争取新的开始。
没过多久,香港联合交易所邀请梁凤仪回港创立国际事务部门。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把原有的4家交易所合并为一家而诞生的,换句话说,是唯一的一家股票买卖场所,是香港金融中心的代表性机构。
加入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梁凤仪事业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明报》撰写专栏,很快,她又成了人尽皆知的撰稿人,并开始大量创作小说。
但对她来说,辉煌的进程远远没有停止。
1988年,梁凤仪正式加盟黄宜宏家族旗下的永固纸业,并成为董事。然后,开始了与黄宜宏的恋情。
经过漫长的爱情长跑,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缘”媒体服务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和广告的三线一体化发展。
紧接着,梁凤仪再一次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她赶上了内地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市场化潮流,参与了广告和节目国内外播出特许权的买卖,使得“勤+缘”媒体服务公司拥有梁凤仪百部作品的改编权及内地160个电视台的资源。以一出电视剧的构思、制作、发行以至上映服务来换取广告时段,然后再把广告时段卖给广告商,勤+缘媒体服务公司的财源就这样随之滚滚而来。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2004年6月30日,勤+缘媒体服务公司终于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
这时的梁凤仪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为了专心打理新上市公司,2005年梁凤仪宣布,决定暂时封笔10年。
对于自己的这些得意之笔,正如梁凤仪自己所说的,“我是一个一流商人。”
然而,梁凤仪为什么会成为一流商人呢?我们可以从她上市公司的名字中得到启发,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名称来自梁凤仪的创意,即成功源于勤劳加机缘。梁凤仪这样解释“勤+缘”的含意:“成功的方程式是勤奋和机缘各占一半,不过就算你很幸运,机缘取足50分,但却很懒惰,勤奋得0分,结果加起来还是达不到及格水平,又何来成功呢?”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大型比赛,既要有机遇,又要靠勤奋,二者缺其一,都会功败垂成。
在这一点上,梁凤仪是聪明的,它可以当之无愧地做很多女人的榜样。对女人而言,仅凭自己的美貌和机遇,往往会忽略了勤奋的重要,当容貌衰老或是机遇溜走时,留给自己更多的将会是黯然神伤。勤奋的女人是辛劳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在时时耕耘和播种,当然,收获的季节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
------------
梁凤仪赚钱智慧之一:发现商机,大胆决断
------------
梁凤仪是一个想到哪就做到哪的女人。
当年,她经过周密细致的考察,才将视线瞄准了女佣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刚刚起步,女性职员日渐增加,但偏巧女佣服务业日渐式微,老一代退休,年轻一代宁可在工厂里

陈锦华老師

知名華人演講家、暢銷書《心灵动力》作者

博客:https://blog.sina.com.cn/chenjinhua01

陈锦华最新培训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1NDIyMDQw.html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青岛站 qd.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