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哲学素养
哲学素养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哲学素养呢?对这个问题,难免见仁见智,但有几点是确定的。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反映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个很高的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书本上的东西即便是正确的,也只是原则的东西,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强调,应该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不是相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导致红军重大失败的教条主义,其认识论根源就在于主观脱离客观实际。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惨痛的教训时说,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主观和客观没有很好地符合起来。主观与客观如何很好地符合起来?毛泽东强调,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实际;对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既要重视历史,又要重视现实;既要分门别类地研究,又要作综合起来的研究;既要揭示本质,又要预见未来。这些思想很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使主观与客观很好地符合起来,主观认识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而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现象是直接的东西,人们凭感官可以感觉得到,而本质,人们凭感官是感觉不到的,必须靠思维。思维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军事领域现象和本质的差别更明显,自古就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的说法。在战争中,指导者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毛泽东认为,要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侦察敌方情况,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各种实际材料,同时要对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里至关重要的是要占有大量真实的材料,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关于变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的至理名言,比如“万物流转,无物常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等等。这些思想是极为深刻的。然而,这还只说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另一半是,变中又有着不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本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变和不变的对立统一,因而我们既要看到变,又要看到不变,要在变中把握不变,在不变中把握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毛泽东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运用变和不变对立统一的思想。他说,军事领域既有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军情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又有着相对的稳定阶段,即在绝对的流动性中存在着相对的固定性。依据战争的稳定性,毛泽东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指导规律。依据战争的灵活性,毛泽东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具体战法,导演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体现了很高的哲学素养。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普遍和特殊揭示的是在一事物和它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即一般和特殊。列宁曾经说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这个思想给我们的方法论启迪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下功夫研究我们自己的特殊情况,从中找出规律,提升出新的理论,拿出具体的决策办法,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谈不上“结合”,也就谈不上“中国特色”,就走不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五,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因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的。进行矛盾分析,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从世界观、方法论上着眼,一定要把对象放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一定要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和相互联系,一定要从运动中把握矛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定要防止和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力戒表面化和形式主义,要在全面、比较和反复中加深对矛盾本质的认识。
第六,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立场问题是决定一切的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能不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是区别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一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高不高,最根本的是看他能不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工作中的体现,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用集中起来的意见去指导群众行动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正确处理了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特殊和一般的辩证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能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样的,不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不能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